打破“彼得原理”,是否可行.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4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打破“彼得原理”,是否可行.doc

打破“彼得原理”,是否可行.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打破“彼得原理”,是否可行?这些天,我一直在看李希贵著的《为了自由呼吸的教育》,书中很多地方可圈可点,但是在书中第148至150页的内容,我却不大赞成。原文如下(摘录):1999年1月,我们推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系列方案,通过认定不同层面的教学骨干,引导老师走一条属于自己的个性化发展道路。方案规定,通过在教师中评选教坛新秀、骨干教师、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学者型教师、市级特级教师,不断给老师们创造成长与成功的机会、条件,让他们同时获得物质待遇、精神鼓励多方面的收益。“彼得定理”打破了,教师们的价值取向也发生了变化。于是,在我们学校里,工资最高的往往不是校长,也不是主任,而是被视为学校顶梁柱的骨干教师们;最受学生爱戴、最受社会敬佩的,也常常是我们的骨干教师们。校长拿他们也是“高抬轻放”,视若掌上明珠。(注:“彼得原理”出自美国管理学大师彼得圣吉奥所著的《第五项修炼》,他说,在层级式的管理体制中,一个人最终将晋升到他不能胜任的职位。当一位员工晋升到他不能胜任的阶层时,没有什么事比成功更失败的了。这就是著名的“彼得原理”。)的确,教学出色的教师,并不是都适合当管理型的领导。如何发挥这些教师的作用,是每个管理者都必须考虑的问题。但是,如果我们推崇李希贵的这种做法,那学校将会出现什么局面?人人争当“骨干”,会否出现不正常的竞争?同事之间的关系又将如何处理?那些当选为“骨干”的教师,是否名正言顺?当校长的薪酬比普通教师还要低时,校长的角色如何把握?如何去树立管理者的威信?在香港工作期间,我也曾了解过香港教师的薪酬。普通教师月薪1.7——2.8万港币,学校主任约为3.5——4.5万港币,校长的月薪7万起步,约为普通教师的3倍!为什么香港的薪酬制度与我们的薪酬制度如此不同?带着满脑子的疑问,我请教了何老前辈。他听了我提出的问题,慢悠悠地说:“香港社会的体制,是理想化的制度,是两大支柱并行。因此,管理层的薪酬与普通工作者的薪酬才会拉开一大截距离。”我听了,如坠入云雾中去,于是,我小心翼翼地问:“什么是两大支柱?”前辈并没有取笑我的无知,他解释说:“这两大支柱,一是科学技术,二是管理。它们如同两个轮子,轮子间的轴承就是教育!香港是个廉洁奉公的社会,管理层没有任何灰色的收入,能跃上管理层的人员,都是非常优秀的,能担当起决策者的角色。因此,社会必须保证管理层的工资比普通工作者要高一大截,才能保证整个社会的良好运作。”“那为什么我们不能仿效香港的运作?”“这个说起来有点复杂。我以往跟你说过,经验不能复制,水平不能克隆!体制不同,所繁衍的管理制度也会相应不一样。首先,我们知道,教学能力与管理能力都出色的教师为数不多;其次,若一位好教师的出路必定是当一个校长的话,那未免太狭隘。既然我们不能让好教师走层级式的道路,就应该有代替这个层级的东西。李希贵提倡的做法,给了好教师充分的空间去发展,不至于人人争走独木桥,促进了学校的良性发展。这样,学校不但成为学生向往的地方,还成为教师向往的地方,教师要有积极的情感,才能培养出健康情感的学生。”我似懂非懂地点点头,接着问:“那么,作为校长而言,面对这些优秀教师,怎样树立自己的威信?”“这很简单,要树立个人威信,除了要靠个人魅力,还必须懂得,领导者的最终工作就是传播希望。正如杜威所言,‘人类所有的冲动中,以希望成为重要人物的欲望最为强烈’。管理是一门了不起的艺术,它的最高境界就是让每一个被管理的人都感到自己的重要。当一个管理者做到这一点,何愁没有威信?”前辈的话如同醍醐灌顶!原来,打破“彼得原理”在目前的情况下是可行的。至于怎样评选各类的杰出教师,这是另一个命题了。期待着,我们的教育向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