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三章先秦历史散文第一节《尚书》一、《尚书》的名称《书》:先秦一般称为《书》,有时根据篇目时代归属分别称《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尚书》:有两种解释,一是“以其上古之书,谓之《尚书》”(孔安国《尚书序》),二是“尚者上也,尊而重之,若天书然,故曰《尚书》”(郑玄)。透露了经典的双重身份:古典与圣典。《书经》:《尚书》为“五经”之一,故宋人称《书经》。二、版本今古文源流及真伪1.今文尚书:汉初伏生所献《尚书》二十八篇,后民间收集一篇,共二十九篇,用汉隶写成,称为今文尚书,又称伏生本。2.古文尚书:鲁恭王刘余毁孔子宅所得的壁藏籀文《尚书》四十五篇,是为古文尚书,又称孔壁本。3.伪古文尚书:东晋梅赜献《孔传古文尚书》五十八篇,清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论定为伪,此后梅本称“伪古文尚书”,其“传”称为“伪孔传”。三、《尚书》的内容《汉书·艺文志》:“左史记言,右史记事。言则《尚书》,事则《春秋》。”《尚书》是商周史料的汇编,以记言为主,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其中虞、夏书为后人根据传说的追述,商、周书则主要是当时史官记录的档案汇存。《尚书》曾编为官学教材,“宣王道之正义”,当有少量增删、粉饰,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四、《尚书》的体例《文心雕龙·宗经》:“诏、策、章、奏,则《书》发其源。”《尚书序》根据《尚书》的篇名,总结出典、诰、谟、誓、命、训六种文章体例,孔颖达在此基础上补充歌、贡、征、范,并称“十体”。这些文章体例对后代的各种文体的形成有启发、示范作用。五、《尚书》的语言特点韩愈《进学解》:“周《诰》殷《盘》,佶屈聱牙。”《尚书》是所用语言同秦汉时的古汉语已有很大不同,加以年代久远,传写讹误,十分艰涩难读。在情感的表达上,《尚书》是朴素而简要的。由于发表那些言辞的人,地位都很高,言语之间,具有居高临下的自信。对于后人来说,古奥是一种特殊的美感,质朴自信,又显示出征服的力度。所以《尚书》的文章,受到很高的推崇。汉代《尚书大传》引子夏语,谓之“昭昭如日月之代明,离离若参辰之错行”。《尚书·无逸》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提出全文的论点,“君子,所其无逸。”第二部分(第二、三自然段),以史为鉴,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统治者无逸的重要性。“亮阴”:《论语·宪问》“子张曰:‘《书》云:高宗谅阴,三年不言,何谓也?’子曰:‘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三年。’”第三部分(第四自然段到最后),周公告诫成王如何做到“无逸”:严于律己,宽大为怀,为人表率。《无逸》篇奠定了儒家政治学说的思想基础,周公对成王的体察民情、纳言听谏、勤政爱民等要求为儒家树起明君的榜样,成为实现理想仁政的基础。同时,《无逸》关于个人修身的论述对我们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也有警示意义。第二节《春秋左传》附:《春秋》《公羊传》《谷梁传》《国语》一、《春秋》1.作为周王朝和诸侯国史书的通称的“春秋”。“著在周之《春秋》”“燕之《春秋》”“宋之《春秋》”“齐之《春秋》”(《墨子·明鬼下》)吾观百国《春秋》。(《史通》《隋书》引《墨子》)晋之《乘》,楚之《梼杌》,鲁之《春秋》,一也。(《孟子·离娄下》)晋侯使韩宣子来聘……观书于大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左传·昭公二年》)2.孔子以鲁之《春秋》为基础修订的《春秋》(《春秋经》)。中国现存最早的编年体史书。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君者有之,子弑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是故孔子曰:‘知我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孟子·滕文公》)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孟子·离娄》)二、春秋笔法孔子修定《春秋》的时候,选择他认为恰当的字眼来暗寓褒贬之意,曲折表达了自己对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判,这就是寓褒贬于记事的“春秋笔法”。因此,《春秋》被后人看作是一部具有“微言大义”的经典,是定名分、制法度的范本。故君子曰:“《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圣人,谁能修之!”(《左传·成公十四年》)一字之褒,宠逾华衮之赠;片言之贬,辱过市朝之挞。”(《谷梁传·序》)春秋笔法对后代的史学和文学都产生很大影响:史学家从中领悟到修史应该有严格而明确的倾向性,文学家从中体会了遣词造句力求简洁而义蕴深刻。愚以为凡史氏褒贬大法,《春秋》已备之矣。(韩愈《答刘秀才论史书》)昔所谓春秋书法,正即修辞学之朔。(钱锺书《管锥编》)三、春秋三传《春秋》经文言简义深,如无注释,则无法读懂。汉代注《春秋》的书,以《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三家影响最大,并称“春秋三传”。三传之中,《左传》为古文学,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