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精品多篇【编辑】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精品多篇为的会员投稿推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如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篇一如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1、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强化政府社会管理职能,强化各类企事业单位社会管理和服务职责,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增强服务社会能力,支持人民团体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2、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加强社会矛盾源头治理,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3、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建立覆盖全国人口的国家人口基础信息库,建立健全实有人口动态管理机制,完善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政策。在人口服务管理方面,要完善居民身份证制度。4、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把人力、财力、物力更多投到基层,努力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础工作,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5、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应急管理体制。6、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管理,明确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管理和服务员工的社会责任,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7、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要把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按照“积极引导、依法管理、整体管控、确保安全”的原则,健全网络管理法律法规。健全网上舆情引导处置机制,及时跟踪舆情动态、研判舆情走势、评估舆情影响,积极主动地引导网上舆论。8、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思想道德建设,持之以恒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增强全社会的法制意识,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增强社会诚信。社会管理创新材料篇二综合项目一、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1、技防建设(部分)2、人防工程3、治安志愿者4、治安保险二、社会管理创新1、社会管理创新推进年活动2、实有人口管理3、重点青少年群体管理4、“两新组织”管理5、网络虚拟空间管理三、综治基层基础工作1、基础规范建设年活动2、综治工作经费3、综治维稳中心建设4、基层综治队伍建设5、基层平安创建四、综治工作领导责任制1、领导干部任期目标2、平安建设责任书3、综治工作实绩档案4、成员单位述职、联系点、联席会议、责任书5、综治检查督导制度6、重特大案件专项工作一、严打整治工作1、社会治安重点地区排查整治2、反邪教3、无传销二、矛盾纠纷排查调处1、社会稳定风险评估2、涉法涉诉案件集中处理三、社会管理1、流动人口服务管理2、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3、预防青少年犯罪、社会闲散青少年服务管理4、学校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5、铁路护路联防6、维护妇女利益、平安家庭创建7、综治工作宣传月、平安建设宣传活动如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篇三(一)以信息化为支撑加快建设社会治安立体防控体系创新社会治安立体防控体系,是维护公共安全的骨干工程、建设平安中国的基础工程。要结合制定“十三五”规划,在更高起点上统筹设计好社会治安立体防控体系。社会信息化快速发展,不仅更新了我们认识世界的思维方法,也为加快建设社会治安立体防控体系提供了新手段。特别是利用物理世界之外的“脑力+信息”发展起来的智能产业,极大地扩展了人类智力水平,也为打造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升级版提供了新平台。要坚持信息化牵引,积极推进打防管控一体化、网上网下一体化,确保社会治安防控形成体系、充满活力。围绕整合资源力量,完善信息化标准体系、统一接口和共享模式,推动各类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进各类数据集成应用,发挥最大效益。把政府引导和市场力量更好地结合起来,统筹建设大数据、云计算中心和物联网等基础设施,为提升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整体效能提供信息化支撑。(二)完善社会矛盾纠纷排查预警和调处化解综合机制如何预防化解易发多发的社会矛盾,是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考验。要善于把运用法治的功能与发挥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更好地结合起来,完善社会矛盾排查预警和调处化解综合机制,提升预防化解社会矛盾的实效。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依托基层组织,发展信息员,完善社会矛盾滚动排查、及时预警机制,努力做到发现在早、防范在先、处置在小。构建调解、仲裁、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诉讼等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的多元化纠纷解决体系,引导群众更多地选择非诉讼渠道和方式解决纠纷。拓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律师、法律工作者等第三方参与纠纷化解的制度化渠道,吸收专家参与技术性、专业性领域纠纷解决工作,提高纠纷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