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仓颉造字”1.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9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浅论“仓颉造字”1.doc

浅论“仓颉造字”1.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浅论“仓颉造字”姓名:商祥云学号:061040909专业:旅游管理仓颉造字功昭日月,仓颉伟业辉耀古今。一文字的产生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期的重要标志,是继语言之后人类社会又一个飞跃性的进步。早在四、五十万年之前,人类已经有了简单的语言。但作为记录语言的符号、交流思想的文字,又经过了很长的历史时期,才逐渐形成了我们现在使用的文字。然而,这个时期是漫长的,却又是断代的,其源与流已无清晰的记录。到底文字是谁创造的?其源在何在?这是几千年来人们最感兴趣的话题,也是研究不到头的一个课题。人们崇仰文字,崇拜文字的创造者,却探不到源头。由此,产生了不少的故事和神话传说。文字学家、历史学家和考古发掘者,也为此做了大量的研究和发掘,遍布世界浩若烟海的书籍,也记录了不少创造文字的成果,但至今似乎仍没有一个令人信服的文字发展源和流的完整轨迹。看来,人们还需要继续研究,继续探索,继续发现,继续追源溯流,寻根问底。二我们中华民族所使用的汉文字,是世界上至今仍然在使用的最古老的文字。在世界文字的形成、演变的漫长岁月中,好多古老文字都寿终正寝,都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都进了历史博物馆。唯有汉文字越来越发展、越完美,已成为人类最科学、最优美、最富文化内函、最富于表达、最富于生命力的文字;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又使汉字焕发了青春。目前,随着中华民族的振兴,一个全球范围学习汉文字的高潮正在兴起。关于汉文字,究其源流,也更引起越来越多的海内外学者,特别是炎黄子孙的普遍关注。提到汉文字的创造者,大家都知道是“仓颉造字”,“仓颉是创造汉文字的大圣人”,这几乎是没有疑问的。关于“仓颉造字”的记载,最早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是我国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各种思想、各种学说,空前活跃,空前发展,形成了诸子百家的盛况。出生在春秋战国后期的大学者荀子,就是一位杰出的人物。他所著的《荀子》一书就提出:“古之好书者众也,而仓颉独传者,一也。”随后的《韩非子》、《吕氏春秋》、《世本》等也都反复阐明确认了仓颉造字的历史事实。这些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大师们,都坚持了“仓颉造字”的观点。应该说,他们的观念并非空穴来风,而是依靠历史的事实作为基础的。在他们的时代,关于“仓颉造字”的记载是很多的,而且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具体,越来越神秘,最后把仓颉由人变成了神、变成了圣、变成了“四目灵光”、“生有睿德”,姓名也由侯冈变成了仓颉,又称为“仓帝”,又成为“轩辕黄帝的史官”。人们用种种形式表达了对仓颉造字功德的肯定和无限崇拜之情。西汉以后的《春秋元命苞》记载:“仓帝史皇氏,名颉,姓侯冈,龙颜侈侈,四目灵光,实有睿德,生而能书,及授河图禄字,于是穷天地之变,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乃潜藏,治百有一十载,都于阳武,终葬衙之利乡亭。”此外,《孝经授神契》、《书势》、《说文解字》、《河图玉版》、《路史》、《论衡》、《淮南子》、《纲鉴易知录》、《通鉴外记》、《辞源》、《辞海》等大量古今典籍都有仓颉造字的记载。笔者之所以摘录《春秋元命苞》,其原因是其成书较早,又比较全面的综合了各家之说。在书里已神化了仓颉的形象和提高了仓颉的身份:“仓帝史皇氏,名颉,姓侯冈,龙颜侈侈,四目灵光,实有睿德,生而能书”。还记载了造字的方法:“穷天地之变,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又讲了造字的影响:“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乃潜藏。”最后,还讲了仓颉的归宿:“治百有一十载,都于阳武,终葬衙之利乡亭。”这就基本综合了诸家之说,概括了仓颉一生,头头是道,确确凿凿,比较令人信服。据传,仓颉是黄帝同时代人,是黄帝左史,距今近五千年。然而,随着越来越多的考古发现,人们知道了远在仓颉之前,就已有了文字符号。在西安半坡村出土的陶器上,刻有很多记号,专家们鉴定为早期之文字符号,可能是“画押或族徽之类”的东西,距今已六千年左右,比仓颉早了一千多年。还有最近发现的几处考古遗址,也有了文字符号,比半坡又早了一两千年。但是,最初的符号,只是个别的,单一的,还不是统一的,还不能成为成熟而有序的语言文字。由最初的单独符号到大家取得共识,公认能够完整表达的成熟文字还有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还需要很多超凡的人的聪明智慧去研究,去发展。由此证明,汉文字不可能凭一个人的能力,在一个时期就完成的。而是在人类社会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经过许许多多人不断地创造,不断地探索、提炼、加工、使用、推广,才能逐步完善起来的。这一点,两千多年前的荀子已有这个观点:“好书者众多矣”。近代学者鲁迅先生在《门外文谈》中也讲过:“在社会里,仓颉也不止一个,有的在刀柄上刻一点图,有的在门户上画一些画,心心相印,口口相传,文字就多起来,史官一采集,便可以敷衍记事了”。这些观点,应该是接近或符合历史事实的。三说到这里,是不是就因此可以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