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崔莺莺形象分析-本科学年论文.doc
上传人:岚风****55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265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西厢记》崔莺莺形象分析-本科学年论文.doc

《西厢记》崔莺莺形象分析-本科学年论文.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2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PAGE-1-PAGE\*MERGEFORMAT-1-本科学年论文论文题目:《西厢记》崔莺莺形象分析学生姓名:学号:专业:汉语言文学班级:汉语言文学1201指导教师:完成日期:2016年5月2日PAGE-9-《西厢记》崔莺莺人物形象分析内容摘要《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是在中国流传很广,家喻户晓的爱情故事。共5本21折5楔子,元代著名杂剧作家王实甫所著。《西厢记》一上舞台就惊倒四座,博得当时男女青年的喜爱,被誉为“西厢记天下夺魁”。《西厢记》中剧作家王实甫运用现实主义的手法,成功塑造了崔莺莺在“情与礼”矛盾挣扎中人性觉醒的美好形象。崔莺莺是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娇俏小姐,却在春天即将逝去的时刻产生了对爱情的诉求。当崔莺莺遇到风流俊雅的张君瑞,四目交投,彼此就像磁石般互相吸引。但是由于崔夫人的赖婚,崔莺莺大胆要求红娘为自己穿针引线,送去诗简,约来张君瑞,口里却说叫张君瑞“下次休是这般”。张君瑞应约而来时,她又翻脸借故不认账赖简,把张君瑞教训了一顿。她责怪红娘,怒斥张君瑞,则充分体现了崔莺莺的矫情与做作。但当崔莺莺意识到爱情的甜蜜以及闭锁深闺的忧闷以后,她勇于冲出了封建的藩篱,热情的奔向了属于自己的爱情,争取自己的婚姻自由。崔莺莺的光辉形象,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赞誉,称赞崔莺莺是封建社会里反封建礼教的勇士。【关键词】崔莺莺情与礼矛盾人性目录TOC\o"1-3"\h\uHYPERLINK\l_Toc17723序言PAGEREF_Toc177231HYPERLINK\l_Toc586一、崔莺莺的“情与礼”2HYPERLINK\l_Toc22775(一)崔莺莺的“礼”PAGEREF_Toc2277521、崔莺莺的出身22、崔莺莺的教育2HYPERLINK\l_Toc16176(二)崔莺莺的“情”PAGEREF_Toc1617631、情窦初开的少女32、陷入爱情的莺莺3HYPERLINK\l_Toc19895二、崔莺莺对于爱情的态度PAGEREF_Toc198954HYPERLINK\l_Toc31404(一)崔莺莺的爱情至上原则4HYPERLINK\l_Toc11611(二)崔莺莺对于爱情的恐慌PAGEREF_Toc116114三、莺莺“人性”的觉醒5HYPERLINK\l_Toc13650结语PAGEREF_Toc136507HYPERLINK\l_Toc5714参考文献PAGEREF_Toc57148序言《西厢记》原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元代汉族戏曲剧本,王实甫撰写。《西厢记》的出现,引起了社会的惊叹,(《录鬼簿》)王伯良曰:“实甫《西厢记》,千古绝技;微词奥旨,未易窥测。”金圣叹更说它是天造地设的妙文:“不是何人做的出来,是他天地直会自己劈空结撰而出。”《西厢记》之所以能受到人们的喜爱,关键在于它表达了人们的心声。《西厢记》描写了以老夫人为代表的封建卫道者同以崔莺莺、张君瑞、红娘为代表的封建礼教叛逆者之间的冲突,表现了“永老无别离,万古长玩聚,愿谱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西厢记》中的崔莺莺作为相国家的小姐,出身高贵,绅士显赫,她“针指女工,诗词歌赋,无不通晓王实甫,《西厢记》,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05,第一页。”,深受传统封建文化的熏染。但是在爱情上的她,养在深闺人未识,不识爱情滋味。与张君瑞相爱,却受到封建势力的阻挠,但她内心对爱的强烈渴望逐步战胜传统的禁锢和内心的樊笼。这样,王实甫笔下一个既有传统的约束,又有内在的激情,敢于反抗封建的相国的千金的形象就深深的进入了读者的视野。一、崔莺莺的“情与礼”(一)崔莺莺的“礼”《西厢记》故事最早见于唐人元稹的传奇小说《莺莺传》。《莺莺传》中的张生是个文过饰非的无行文人,他骗取了崔莺莺的爱情却又抛弃了她而另娶高门,并称崔莺莺是“不妖其身,必妖于人”的“尤物”。宋元南戏和话本也有以此为题材的作品,但是没有流传下来。直到金代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的出现,《西厢》故事有了新的突破:矛盾冲突的性质衍变成了争取恋爱婚姻自由的青年男女同封建家长之间的斗争;张生成了多情才子,崔莺莺也具有了反抗性;故事以崔张私奔团圆结局。但是董解元的《西厢》对于爱情的描写比较粗糙,并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只有经过王实甫的创造,才“令前无作者,后掩来哲,遂擅千古绝调。自王公贵人,逮闺秀里儒,世无不知有所谓《西厢记》者。”王实甫笔下的崔莺莺既与《会真记》以及《西厢记诸宫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