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一节概述一、感觉(sensation)感觉:是客观事物在人脑的主观反映。感觉的产生:①感受器和感觉器官的感受刺激②传通路的信息传入③中枢的整合分析二、感受器:是认识世界的第一环节,是能量转换的特殊结构。其分类:分布部位分:内、外感受器。刺激性质分:机械、化学、温度、光和声感受器等。结构形式分:简单:感受细胞、N末梢(痛、触等)。复杂:感受细胞+非N附属结构=感觉器官三、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1.感受器的适宜刺激(感受刺激的特异敏感性):指感受器对之最敏感的刺激=感受器的适宜刺激。如:眼:一定波长的光波=是视觉感受器的适宜刺激;耳:一定频率的声波=是听觉感受器的适宜刺激。2.感受器的换能作用(感受刺激的能量转换性):指感受器接受到适宜刺激后,通过跨膜信号转换过程,感受器细胞发生膜电位的变化。∴将感受器看作“生物换能器”。适宜刺激→感受器→跨膜信号转换→感受器电位(感觉神经末梢上的称启动电位或发生器电位)→传入神经→神经冲动(AP)。感受器电位和发生器电位的特性:3.感受器的编码作用(感受刺激的信息整合作用):指感受器在换能过程中,将外界刺激的信息转移到感受器电位(其幅度、持续时间和波动方向)以及神经冲动(特定序列)的可变参数之中的过程。感觉中枢正是根据这些信号的特定排列组合,进行分析综合,获得各种主观感觉。刺激性质的编码:刺激强度的编码:4.感受器的适应现象(感受刺激的持续性):指感受器对同一刺激的持续作用,其反应逐渐降低的现象。即感觉阈渐升、反应渐降,主观感觉也可逐渐减弱,甚至消失。产生机制:类型与意义:第二节视觉器官眼是人体最重要的感觉器官,大约有95%以上的信息来自视觉。眼的适宜刺激:是可见光(波长370~740nm的电磁波)。一、眼的折光系统及其调节(一)折光成像的光学原理(二)眼的折光系统和成像2.简化眼:由于眼的折光系统是由多片凸透镜组成,为了研究和应用的方便,将其复杂的折光系统简化=简化眼:设眼球为单球面折光体:前后径为20mm,折射率为1.333,曲率半径为5nm,节点(n,光心)在角膜后方5mm处,前主焦点在角膜前15mm处,后主焦点在节点后15mm处。当平行光线(6m以外)进入简化眼,被一次聚焦于视网膜上,形成一个缩小倒立的实像。3.视敏度(视力):⑴概念:指人眼分辨精细程度的能力。由简化眼模型,根据已知的物距和物体大小,可算出物像及视角大小。正常人眼在光照良好的情况下,在视网膜上的物像≥5μm(视角≥1’)能产生清晰的视觉。⑵视敏度的限度:用能分辨两点的最小视网膜上的物像(5μm)或视角(1’)表示。视力表是根据此原理设计的。E字的笔画粗细和缺口皆为1’。(三)眼的调节如前简化眼所述,当看6m以外的物体时,远物发出的光线(≈平行光线)入眼后,折射聚焦、成像在视网膜上,看清远物。但当看6m以内的近物时,近物发出的光线(是辐射状)入眼后,折射聚焦、应成像在视网膜之后,视物模糊不清。1.晶状体调节晶状体调节的能力有一定的限度。这个限度用近点(能看清物体的最近的距离)表示。2.瞳孔调节正常人的瞳孔直径变动在1.5~8.0mm之间。⑵瞳孔对光反射:概念:瞳孔的大小还随光照强度而变化,强光下瞳孔缩小,弱光下瞳孔扩大,称为瞳孔对光反射。特点:具有双侧效应(互感性对光反射),即不仅光照侧瞳孔缩小,而且对侧瞳孔也缩小。过程:当双眼凝视一个向前移动的物体时,两眼球同时向鼻侧会聚的现象称为眼球会聚。它也是一种反射活动,其反射途径与晶状体调节反(四)眼的折光异常1.近视眼:多数由于眼球的前后径过长,或角膜和晶状体曲率半径过小,折光能力过强。故远处物体的平行光线被聚焦在视网膜的前方,以致视远物模糊不清;而近处物体发出至眼的辐射光线,眼不需调节或作较小的调节,就能使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上而看清近物。因此,近视眼的远点比正视眼的近,远视力差,近视力正常。矫正:配戴适宜凹透镜。2.远视眼:多数由于眼球的前后径过短,或折光系统的折光能力过弱。故远处物体的平行光线被聚焦在视网膜的后方,以致视远物模糊不清;而近处物体发出至眼的辐射光线,眼需作更大程度的调节,才能使光线聚焦在视网膜上而看清近物。因此,远视眼的近点比正视眼的远,看远物、看近物都需要调节,故易发生调节疲劳。矫正:配戴适宜凸透镜。3.散光眼:角膜或晶状体(常发生在角膜)的表面不呈正球面,曲率半径不同,入眼的光线在各个点不能同时聚焦于一个平面上,造成在视网膜上的物像不清晰或变形,从而视物不清或视物变形。矫正:配戴适当的柱面镜,在曲率半径过大的方向上增加折光能力。(一)视网膜的结构视杆细胞的代谢方式是外段的根部不断生成而顶部不断脱落。视锥细胞的代谢方式可能与此不同。3.神经细胞层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