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pptx
上传人:王子****青蛙 上传时间:2024-09-09 格式:PPTX 页数:27 大小:1.6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pptx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ppt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7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①岩石②水③制约④联系⑤有机物⑥光合⑦稳定⑧自然环境⑨整体环境⑪生物⑫水⑬岩石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1)图中甲、乙、丙、丁空格表示着如下的内容:用水增加、耕地减少、地下水位下降、入境水流减少,请对应填出甲____________,乙____________,丙____________,丁____________。(2)图中①表示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简述黑河地区人地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协调措施。(4)面对用水量的急剧上升,人们也想到了节流的办法,在黑河流域的干支渠进行了衬砌。虽然有效地减少了渠系损耗,提高了地表水的利用率。但由此带来的问题是,渗漏减少,使地下水难以得到有效补充。这一现象反映了自然环境的什么特征?【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对某一区域自然环境整体性特征的理解。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通过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彼此间发生着密切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构成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人类对其中某一要素产生不良影响后,必然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在干旱地区,由于人口的增加,对当地生态系统进行了超过其承载能力的开发,致使各类生态系统向着不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产生了恶性循环。【答案】(1)耕地减少用水增加入境水流减少地下水位下降(2)森林涵养水源的能力降低(3)问题:在干旱地区,由于人口的增加,对当地生态系统进行了超过其承载能力的开发,致使各类生态系统向着不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产生了恶性循环。措施:控制人口过快增长、营造防护林带、流域内合理利用水资源、发展节水农业。(4)这说明地理环境具有整体性特征,石羊河流域,地表及地下水是一个统一的系统,某一要素发生变化,必然导致其他要素随之发生变化,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理解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整体性表现(2)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破坏森林与植树种草所引发的不同环境效应图解(1)填写自然带名称:【解析】要在回顾气候类型分布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自然带判断。同时注意前面知识的复习回顾,关键是地图的阅读,了解各自然带之间的纬度或者经度关系。【答案】(1)A热带雨林带B热带草原带C热带荒漠带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E(温带混交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带F(温带混交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带G温带草原带H温带荒漠带I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J亚寒带针叶林带(2)E、F温带季风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3)赤道两极热量(4)沿海内陆水分中纬度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3.垂直自然带(高山植物区)的一般规律:①相对高度愈大,纬度位置愈低的山地,自然带数量愈多。②山麓的自然带与山地所在地的水平自然带(基带)一致,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更替与纬度地带性相似。③同一自然带阳坡的分布高度一般比阴坡高。④积雪冰川带下限(即雪线)高度副热带地区最高,纬度高则雪线低;迎风坡低于背风坡;阴坡低于阳坡。考向一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解析】第(1)题,从前后三幅图的对比可以看出地形不断隆起,植被也随之变化,由此判断引起图中地理环境变化的根本因素是地壳运动。第(2)题,地形隆起之后,迎风坡分布着森林,背风坡分布着草原、荒漠,反映了地形—风向—植被之间的相关性,因此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答案】(1)B(2)A考向二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表现(1)关于垂直带谱的看法,正确的是()A.东坡、南坡的带谱比北坡、西坡复杂,是因为山麓地面高度不同B.西坡的高山灌丛草甸带比东坡的高而窄,是因为西坡比较湿润C.北坡积雪冰川带的下限比南坡低是坡向造成的D.东坡积雪冰川带的下限比西坡低是地形造成的(2)对山体位置的判断,正确的是()A.地处南方湿润地区B.地处西北干旱地区C.位于湿润河谷一侧D.位于干热河谷一侧【解析】第(1)题,该题首先根据垂直带谱确定区域,在中国垂直带谱如此繁多,且基带为常绿阔叶林的只能是横断山区和喜马拉雅山南坡。第(2)题,从上题可知该区域位于西南地区,但影响该地区的主要是东南季风,而不是西南季风。【答案】(1)AC(2)AD(1)自然景观从①→②→③→④的变化是以________为基础产生的,这种地域分异产生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喜马拉雅山南坡复杂的景观变化规律近似于________(A:①→②→③→④B:③→⑤→⑥)的变化,产生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③为温带落叶阔叶林,而同纬度的⑥为温带荒漠带,这种差异产生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