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导入环节.docx
上传人:lj****88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8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初中语文课堂导入环节.docx

初中语文课堂导入环节.docx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初中语文课堂导入环节初中语文课堂导入环节俄国大作家托尔斯泰曾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国大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动力。那么,如何在一堂语文课上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关键点在于利用好课堂导入这一环节。现代教学论认为:一一个完整的课堂导入环节对学生有集中注意,引起兴趣,激发思维,明确目的,进入学习课题的作用。语文特级教师于漪也提到:“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要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课就能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的开始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歌唱奠定了基础。上课也是如此,第一锤应敲在学生心灵上,象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由此可见,一个成功的课堂导入环节,能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热情。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精彩的导入环节无疑可为整堂语文课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基于对课堂导入的上述认识,我在自己初中语文课堂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以下一些尝试。一一、从学生自身写作和经历导入,激发他们对课文的兴趣和理解。从学生的自身写作导入。“武松打虎”的故事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学生在连环画、动画、电视剧等多种艺术形式中对此故事已有所了解。然而,如何让学生从语言角度体会《武松打虎》的精彩之处呢?这也是本篇课文最主要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课堂导入中我先让学生尝试着写出自己印象当中武松打虎的场景。从学生五分钟左右的当堂写作情况来看,有的学生只用了一-句话:“武松上前一拳就打死了老虎。”学生认为这样写直截了当,最能体现武松的勇猛和力气;有的学生则用了较多的动词,如“抓”、“打”、“踢”等来描写。于是,再让学生阅读原文中作者的描绘,通过和自己写法的对比,学生深切地体会到:课文中在武松打虎之前先有对老虎的一段描写一一这是侧面描写,把老虎写得越猛就越能体现后来武松打虎的勇猛,这是其一其二,课文的描写中有一个“被动”的“闪”字,可见武松打虎时并不全是“抓”、“打”、“踢”,一味向猛虎“主动进攻”,这表明武松既有勇猛的一面还有机智灵活的一面,再反观“武松上前一拳就打死了老虎”,看似勇猛却不符合常理。还有,文章中写武松打虎过程中也是一波三折,比如武松打虎-开始却是“断了哨棒”,增加了“打虎”的难度,扣人心弦,也将故事逐渐推向高潮。总之,在课堂导入中,对于熟悉的题材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动手写-写,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来体会课文的精彩之处,这正是体现了王荣生教授所说的以学生“学的活动”为主体的课堂教学。2、从学生的自身经历导入。孔子云:“名不正则言不顺。”中国人对“名”的重视,也表现在给人取名字上。我在给学生上《孔乙已》一课的课堂导入中,便先让学生谈谈自己名字的由来。学生的发言中有的说自己的名字是父母对自己的祝福:有的说自己的名字是父母对自己的一种期望:还有的说自己的名字和出生的季节、节日以及家里的情况有关。显然,学生的名字里面大都包含有一定的寓意,即父母长辈对自己美好的祝福。继而,谈到鲁迅这篇小说的题目一一“孔乙已”名字的由来:关于“孔乙己”名字的由来,是“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个绰号,叫孔乙己”。那么,“孔乙己”这个绰号有又有何种寓意呢?我随后让学生看一看“孔乙己”这个人物的名字由来,学生找到原文后马上就能理解到:第一,他的名字和自己相比,是“别人”取的,不是父母所给,当然也无所谓父母对他的祝福和希望:第二,从课文中“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和“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起众人都哄笑起来”等句来看,别人给他取的这个“半懂不懂”的名字,实际上也寓意了众人对他的嘲笑。其实,鲁迅文章中出现的人名大多具有这样的特点。比如《阿Q正传》中,阿Q本来姓赵,可赵太爷不让他姓赵,就把他的姓氏随随便便给剥夺了,体现出阿Q地位的低下:另外一方面,“Q”又是那个时代脑后拖着条长鞭子的中国人而目的一副画像,愚味、落后,具有强烈的象征意味。又如《药》里面,“夏瑜”的原型是“秋瑾”,这点也可以从名字中体现出来。这样,从学生再熟悉不过的“名字”入手,进而讨论到鲁迅笔下“孔乙己”的命名,学生不仅觉得新鲜好奇,而且对理解课文的立意也会更为深刻。另外,对他们今后阅读鲁迅和其他在作家的文章也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二、从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导入,激发他们“温故知新”的学习兴趣。1、从不同作家的相同题材作品导入。季羡林先生的《清塘荷韵》是二期课改以后才进入教材的。因为自古以来,写“荷”的名句很多,学生对此已有了一定的积累。在课堂上,我首先让学生回忆了自己积累的古诗文中咏荷的名句。比如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充满了生活的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