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短故事.docx
上传人:子安****吖吖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6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杜甫的短故事.docx

杜甫的短故事.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9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杜甫的短故事杜甫的短故事篇1在巩义市站街镇有个名叫南窑湾的小村庄。南窑湾村背靠黄土岭,面临东泗河,满村青杨绿柳,竹篱瓦舍,风景十分秀丽。村中央的土岭上,由西向东冒出三个山头,很像一个老式笔架,这就是有名的笔架山。笔架山下,砚池旁边,有一所院落,院内有几间瓦房、一孔土窑。院门西侧的墙上嵌着一块五尺多高的青石碑,上面刻着“诗圣故里”四个大字,这里就是我国唐代大诗人杜甫诞生的地方。在这里,还留有一个动人的传说……杜甫从小聪颖过人,三岁能认字,五岁能背诗。七岁时的一天,他和同村的孩子在河湾里玩耍,突然看见从远远的南天飞来一只美丽的凤凰,越飞越近,飞着飞着,翩翩落在河滩上。杜甫跑到河滩看时却不见凤凰,只见河滩上放着一颗五彩鹅卵石。杜甫又惊又喜,急忙拾起来。同村的小伙伴们出于好奇,都围上来争夺着想要看看。杜甫生怕别人抢去,急中生智随手把卵石放到嘴里。谁知那卵石非常光滑,刚放进嘴里,“咕咚”一声咽进肚子里去了。孩子们都吓坏了,一窝蜂跑到杜家告诉了杜甫的母亲。杜母也吓得变了脸色,急忙叫人请医、灌药,想让杜甫把卵石吐出来。村里父老乡亲也都赶来,对天祷告,祈求保佑杜甫平安无事。就在这时,杜甫突然感到肚里有一股热气直往上涌,最后实在忍不住了,就“哇”的一声呕吐起来。这一吐,只见满屋子五光十色。大家以为他把卵石吐出来了,可是仔细一看,哪里是卵石,而是一串串光彩夺目的诗句。据说,这些诗句刚好组成了杜甫最早的《咏凤凰诗》。说也奇怪,从此,杜甫心里总有一股苦闷不平的气,只要看到人民受苦受难,心里就难受,就翻腾,一翻腾就顺口吟咏出感人的诗章,诉人民之苦,道百姓之难。杜甫就这样怀着苦闷不平的气,度过了一生,写出了许多同情人民群众的诗章。虽然他官至检校工部员外郎,但历代的封建统治者总把杜甫视为眼中钉、肉中剌,极力诬蔑贬低,对杜甫的诞生地,更是无人问津。到了清朝雍正年间,有个名叫张汉的举人上京应试。开科那天,他在考场上如坐针毡,咬着笔杆写不出来。正在他发愁的时候,恍惚间,看见一个方巾青衫老人飘然走来。那老者对张汉笑着说:“你怎么聪明一世,糊涂一时呀?”说着顺手展开一张薄纸。张汉看时,原来是杜甫的五言律诗一首。老人指点之处,正是“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两句,这好像一把钥匙,使张汉茅塞顿开。张汉揉了揉眼睛,想仔细看看面前的老人。但是在静静的考场上,哪里有什么老人?张汉顾不得多想,提笔做起文章来。结果三场得意,中了进士,钦点为河南府尹。于是,张汉兴高采烈地带着仆役随从,赴洛阳上任去了。一天,走到窑湾红土沟,张汉隔轿看到一个老人走过轿去。张汉觉得这人老人十分眼熟,好像在哪里见过。皱眉一想,猛然想了起来:这不正是考场里指点自己文思的老人吗?他赶忙命轿夫落轿。可是当张汉走出轿时,老人却没影了。询问左右人役,都说没看见什么老人。张汉心里狐疑,就步行来到村里打听附近有没有名人遗迹。老百姓指着笔架山下的院落说:“这个宅院,是唐朝杜工部诞生的地方。”张汉一听说杜工部,顿时恍然大悟,急忙掸衣整冠,入院拜谒。抬头望去,只见蒿草满院,十分冷落。张汉很自然地想到了杜甫忧国忧民、悲苦潦倒的一生,不禁长叹:“一代诗圣,身后竟萧条至此!真是文章憎命达啊!”又想起两次见到方巾青衣老人,断定是诗圣无疑。于是他焚香拜谒杜甫诞生的窑洞,瞻仰笔架山,然后登程上任,一路上感慨不止。张汉到任后,不时想到杜甫,常常夜不能眠,就派人查寻杜甫后裔,还亲自主持为杜家建起家庙,把杜甫诞生的故居修葺一新,并在故里门前树起一块石碑,亲笔书写了“诗圣故里”四个大字,刻到碑上。后来,张汉又带人去到康店的北邙岭上,把杜甫的坟墓修整了一番。从此,前往杜甫故里谒拜的人更多了。杜甫的短故事篇2杜甫虽然出生在一个官僚家庭,是个官二代,但无奈家道中落,一生仕途不顺,屡受打击。如长安十年,杜甫为谋官历尽艰辛,受尽屈辱。大到受骗上当被权相耍弄,小到残杯冷炙,蔬食不饱。杜甫36岁那年,参加了玄宗的特科考试。但这次考试被权相李林甫操纵,竟一个不取,反倒上表祝贺玄宗,称“野无遗贤”,似乎天下的能人都已被朝廷延揽,剩下的都是些扶不起教不出的草莽之辈。杜甫兴冲冲而来,心悬悬而去,受到了无情的愚弄。杜甫原本雄心勃勃、理想远大,但造化弄人,年过而立却仍无立身之处,经常为了吃饱肚子而四处奔波。754年诗人家居长安城南的少陵,由于长安发生特大的雨灾,米价飞涨,诗人在长安无法生活,只好把妻儿迁到长安城北的奉先县去谋生。而更为可悲的是759年诗人一年就迁移了四次。从洛阳到华州、秦州、同谷,直到四川的成都。杜甫在同谷县出发时在诗中写道:“奈何迫物累,一岁四行役!”可见诗人奔波之苦。这种奔波,除避安史之乱外,主要就是为生活所迫。甫当初决定去同谷时,就是因为得到同谷县令的信,说此地盛产一种薯类,吃饭问题好解决。可杜甫去后情况并不那么乐观,他在《同谷七歌》中写道:“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