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认识与实践.pdf
上传人:文库****品店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PDF 页数:11 大小:1.1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认识与实践.pdf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认识与实践.pdf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认识与实践本次课程改革提倡课程综合化,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确立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学生自主、探索、研究、发现及合作等学习机制。上好《道德与法治》课,将是国民教育的首要任务。新课程,也是新挑战。下面是小编带来的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认识与实践。摘要:《道德与法治》是一门活动性的课程,旨在实现道德与法治的内在融合。针对时代的需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生活,过有创意的生活。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提升学生素养,让学生能够获得不断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道德与法治》是教育部审定的义务教育教科书。新教材的编写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以立德树人为主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普及法律常识,小学尤以规范教育为重,所以这既是道德教材也是法治教材。在培养学生道德素养的同时,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有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发展的基石。十八大报告有关《教育的论述———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中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教育当以德育为先,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有什么样的教材,就有什么样的国民。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是国家所需、社会所需,也是《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根本任务———为学生的一生发展打基础,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当原来的教材《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改为《道德与法治》,它不仅仅是教材的改变,而且是教学理念的改变,教学方法的改变。相应的教材观、学生观、教学评价、教学策略等也发生了变化。道德和法治的学习,是本学科的主旨。未来需要什么样的人?我们该如何为祖国为社会培养栋梁之才?我们该如何为孩子的一生打好基础?通过多次参加网络培训、专家讲座、教材辅导,笔者对教材的认识有了一个新高度:新课程是把握好教育意识形态的战略选择;是提升义务教育质量的奠基工程;是落实政治部署的必然要求。2017年9月,笔者开始从事小学二年级《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教学工作。多方查找资料学习、体会新教材的编写理念,在近一年的教学实践中,对教材有了新的领悟,了解了学科教材在编排上的特点:教材是儿童的不是成人的;教材是生活的不是学科的;教材是开放的不是封闭的;教材是融合的不是割裂的。本次课程改革提倡课程综合化,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确立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建立学生自主、探索、研究、发现及合作等学习机制。上好《道德与法治》课,将是国民教育的首要任务。新课程,也是新挑战。一、《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意义《道德与法治》课程顺应时代的需求。我们已进入21世纪,在瞬息万变的社会生活中,不仅需要人们具备高度的文化科学素质,具备获取、筛选、处理信息的能力,更需要具有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21世纪又是充满竞争的社会,要求人们要具备竞争和合作的意识和能力,要具备社会交往的能力。而最为重要的,21世纪是法制社会,要求人们具备高度的法制观念和道德水平。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人们要想自由地生活和工作,没有强烈的法制观念将会四处碰壁、寸步难行。作为一名德育工作者,要担起这份职责,为孩子的一生着想。“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应以十八大报告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教育好每一个孩子,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新理念、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能再以“教书匠”自居,也不要以“蜡烛”自喻。“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要孜孜不倦勤于钻研,努力提升自身素养,跟上社会发展的脚步,做“弄潮儿”。丰富学识,提高能力,与时俱进,不墨守成规,方能不辱今日之“教师”的称谓,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二、《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特点小学二年级学生的特点是形象思维活跃,语言和行为有一定的规范性,表现欲望强,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有集体荣誉感等。教育就是帮助每一个孩子在未来的生活中,更成功地寻求自己的幸福。在使用教材时,感受到编写者的良苦用心,(一)向生活学习向生活学习,是本书主导的道德学习方式。道德内在于生活之中,是生活的构成性要素。道德和做人的学习,不同于一般的书本学习,必须是在生活中向生活学习。也就是从生活中来,咀嚼反刍后,再回到生活中去。这是21世纪以来,德育课程改革的主导思路,已经成为德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的共识。向生活学习,包括生活的三个时间维度,即过去的生活、当下的生活与未来的生活。《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很多环节,请学生讲述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呈现或者分享他人过去的生活情境。如《我的第一次》,先让学生想一想过去的经历、同学的经历,从中找到当下的出路。就是引导学生回顾与反思自己的生活,提取有道德价值的内容。而在课程的结尾,又会安排学生规划与设计未来。在对未来生活的展望与规划中,养成一种积极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