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县小吃发达史.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4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沙县小吃发达史.doc

沙县小吃发达史.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连锁加盟liansuo.shgao.comqyue沙县小吃发达史如果没有当地民间融资的崩盘,就没有人“逃出”沙县;没有人“逃出”沙县,就没有沙县小吃的盛行;没有沙县小吃,也就没有现在的沙县。邓世奇,1992年逃标离开沙县,经营小吃致富。假如没有当地民间融资的崩盘,就没有人逃出沙县;没有人逃出沙县,就没有沙县小吃的盛行;没有沙县小吃,也就没有现在的沙县。小吃,曾经只是一根稻草,是逃标者的稻草,是山区农民的稻草,也是小城政府的稻草。狠狠捉住了,它就变成了钢筋。最早捉住这根稻草的邓世奇,已经是沙县小吃界的传奇人物。而在19年前,他只是一个狼狈的跑路者。一邓世奇,大背头,大眼睛,微胖,皮肤很好,一副养尊处优的样子。在他临湖的办公室里,我很难想象,19年前,他跑路前的窘迫。1992年2月的一天,邓世奇决定跑路。他买了两张去厦门的火车票,带着老婆和五千块钱。他当过兵,很熟练地打了两个军包,里面有被褥衣服,还有鸳鸯锅、木槌,这些是做沙县小吃的必须品。三个孩子留给了岳父,最大的已经12岁了。岳父每个月有28斤粮食和60块钱的工资。他们不知道出去能怎样,十几万的债,预计到孙子辈才能还清。只能跑。家里的日子本来过得很好。邓世奇在县城影楼搞摄影,每个月工资300块,当时算是高薪。老婆在县城开着两家店,卖鞋子和毛线。一个月下来,家里能收入一两千块。几年来,他们都把这些收入放进标会,还能收到不少的利息。标会,是沙县当地的传统,有几百年的历史。最开始是互助会,哪家办红白事,几十个人投点钱互相帮助,收回钱的时候获得一些利息。后来互助会发展为专门的标会,成为一种民间融资形式。标会比从银行借款更快捷,叫标(融资)的人能迅速融来一大把钱,按月还钱压力不大,参与标会的,也能快捷地以钱生钱。邓世奇小时候,村里标会的金额是一股五块钱。后来逐渐涨到几十块。等到1989年他第一次入会,一股最高涨到300元。标会盛行与沙县的交通位置不无关系。横穿县城的沙溪河直通到福州,连接闽西北各地。早些时候,陆路交通还不方便时,周边的县市买盐巴必到沙县。由于,只有这里的沙溪河通到沿海福州,运来盐巴。所以,当地就有搞贸易的传统。一个麻袋,一杆秤就开始走街串巷。做生意没本钱,就靠标会来融资。1990年,县城搞旧城改造,邓世奇的老屋子换来了一块地皮。他又多加入了几个标会,希望收到更多利息,在县城盖个屋子。投入标会的钱,有很多是他向亲戚朋友借的。1991年底,邓世奇第一次叫标,从一个天天会里融资来了一万多块钱,预备扩大经营。钱刚得手,就被会长要走了九千。第二天,这个会长跑了。呆住了,束手无策。邓世奇说。没过多少天,邓世奇参加的其他29个标会都出问题了:会长跑掉,投进去的钱要不回来,借别人的钱还不上。邓世奇投在标会里的钱有十五六万,外面欠着亲戚朋友十一二万。这一年,沙县经历了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崩会。崩会的原因与沙县的另一个传统有关,赌博。邓世奇说,沙县是赌城。几百年来,标会和赌博原各不相干,但从1990年,一些赌徒开始进入标会,标会的性质开始改变。标来的钱,不再用于应急或做生意,而是被赌徒整麻袋整麻袋拿去赌博。赌输了,老传统月月标,发展成了天天标。直到资金彻底断了。1991年,沙县八大会头纷纷出逃。标会,瞬间崩溃。春节前,邓世奇把两家店盘出去,得到3万多块钱,还了一些必须要还的债,剩下5千块。接下来能想到的唯一办法是跑。和邓世奇一样背上巨债的还有一大批人,沙县夏茂镇在一年前就开始崩会了,1990年就有人陆续跑了。跑出去干什么?邓世奇只是听说,1990年刚跑出去的人,有的在做小吃。二这是一根稻草。8个小时火车,邓世奇到了厦门。第一家店找得不顺利,赔上押金,带出来的钱也没了。房东把屋子转租给别人的那天,夫妻俩蹲在店门口,抱头痛哭。我们都想去跳海了。邓世奇喝下一盅功夫茶,对我说,他们只能摆地摊。设备很简单:两个炉子,撑起一块塑料布。地摊不顺利,不怎么赚钱。两个月后,邓世奇找到了一家店。夫妻俩连夜没睡,找人凑钱,一个厦门的朋友拿出一万元给他,他不敢要,只要了九千,七千五百块交了房租。店拿下来了。开张第一天,营业额388元,邓世奇乐蒙了。他和妻子原本指望天天能卖到50多元就好了。他的小吃店只做三种食品,拌面、扁肉和茶叶蛋。拌面、扁肉都是一块钱一碗,天天卖出四五百碗。邓世奇和其他逃标者是沙县小吃的第一批创业者,很快,另一批沙县人也走出了家乡。上一页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