龋病的临床表现及分类学习PPT教案.pptx
上传人:王子****青蛙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PPTX 页数:129 大小:4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龋病的临床表现及分类学习PPT教案.pptx

龋病的临床表现及分类学习PPT教案.ppt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19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牙体牙髓病学健康人生从‘齿’开始绪论有了人类,就有了历史。有了人类,就有了医疗活动,逐渐就发展医学,医学中当然包括了牙医学。牙医学经历了4个发展时期:1、原始时期:有治疗牙病的技艺——即牙匠2、近代牙医学时期:Fauchard1728年著《OperativeDentistry》,牙医从外科独立出来牙3、医学快速发展时期:1840年美国Haydan和Harris在马里兰州创办BoltimorCollegeofDentalSurgery,牙医学院从医学院中独立出来4、牙医学发展成口腔医学时期目前的口腔医学:可以治疗所有患牙可以保存几乎所有患牙可以修复几乎所有患牙可以修复几乎所有牙列缺失牙体牙髓病学的概念:牙体牙髓病学是研究牙体硬组织组织和牙髓组织疾病的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病理生理、临床表现、治疗及转归的一门学科。内容:龋病、牙体硬组织非龋性疾病和牙髓病根尖周疾病。牙体牙髓病学发展史第一篇龋病(dentalcaries)课程内容教学目的及要求第一章龋病概述一、基本概念和特征临床特征:牙齿硬组织发生色、形、质的改变特性(nature):普遍性地区、民族差异:应结合生活(环境)因素考虑(以藏族为例)同一地区(陕西38.7%,与汉族37.4%相似)不同地区(甘肃67%,高于陕西)同一地区(西藏,农民高于牧民)龋病的危害破坏咀嚼器官的完整性影响消化功能影响美观、发音影响社交儿童时期影响牙颌系统的发育引起其它脏器的疾病二、龋病的历史三、龋病学的研究内容第二节龋病流行病学一、评价方法龋均:每个患者所患龋齿的均数DMF(decayed-missing-filled)DMFT:受检人群中平均每个个体罹患龋齿的牙数DMFS:受检人群中平均每个个体罹患龋齿的牙面数二、好发牙、好发牙面、好发部位龋病好发部位及牙面不同牙齿解剖形态和生长部位的特点,龋病在各牙的发生率出存在着差别。三、现代人龋病流行情况罹患率随国情而异由于人类有乳、恒两套牙齿,因此,龋患率虽基本规律随年龄而增加,也并非一味同步,而是有两次高潮:第一次:6—8岁(乳牙—幼儿)↓12岁左右最低。↓渐增—25岁左右开始趋于平稳第二次:50岁以上(老年)第二章、龋病病因(CariesEtiology)1、掌握:牙菌斑的三层结构特点;牙菌斑与龋病的关系;龋病的病因。2、了解:龋病的历史,龋病学说的内容。龋外源性理论虫牙学说(legendofworm)亚述;巴比伦;埃及;印度;中国BC1324~1269殷墟甲骨文龋内源性理论活体学说龋病是由牙内部发生的外源性理论外源性理论AntonvanLeeuwenhook化学细菌学说龋微生物1.NobacterianocariesStreptococciseperatedfromcarieslesion3.Antibioticsinhibitedcaries4.Bacteriafoundinallcariesspecimens微生物是龋病发生发展中的关键因素,没有微生物的参与就不会有龋病的发生。牙齿+面包/糖+唾液牙齿脱矿细菌酵解碳水化合物产酸是龋病的病因HealthyTooth化学细菌学说的评价局限性:未阐明牙面微生物的存在形式不能解释龋发生的特异性部位不能解释龋发生的个体差异不能确定致龋的病原菌(非特异细菌感染)蛋白溶解学说蛋白溶解学说蛋白溶解-螯合学说牙齿+唾液pH无脱矿龋病病因的新认识牙菌斑(dentalplaque):细菌粘附于牙面或修复体上形成的生态环境,细菌在其中生长、繁殖和衰亡,并进行着复杂的物质代谢活动,在条件适当时,细菌的代谢产物可造成牙体或牙周组织的破坏。菌斑致龋性:菌斑位置(半封闭生态系)产酸,产多糖能力长期/频繁与糖接触牙菌斑(dentalplague)是釉质表面有机沉积物(稠密的细菌层)牙菌斑是牙面菌斑的总称,分龈上菌斑和龈下菌斑龈上菌斑位于龈缘上方,主要为G+菌;龈下菌斑位于龈缘下方,以G-菌为主龈上菌斑是未矿化的细菌性沉积物,由粘性基质(唾液糖蛋白和细菌的胞外聚合物)和嵌入其中的细菌组成牙菌斑可视为是细菌的微生态环境牙菌斑的结构:使用光学和电子显微镜观察到菌斑的基本结构有3层:①获得性膜;②中间层;③菌斑表层获得性膜是无细胞、无细菌的均质样结构,其形成与唾液糖蛋白沉积有关中间层呈栅栏状结构,与丝状菌形成菌斑支架茵斑表层结构疏松,细菌种类复杂:光滑面菌斑以G+球菌和G-菌、丝状菌、螺旋体为主;窝沟菌斑内以G+球菌、短杆菌为主平滑面菌斑菌斑-牙界面:细菌位于获得性膜上方细菌呈扇贝状排列于获得性膜表面中间层稠密微生物层:有球菌样微生物菌斑体层:各种不同微生物构成呈丛状或丝状微生物排列呈栅栏状平滑面菌斑菌斑表层:结构松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