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急惊风.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3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第一节 急惊风.doc

第一节急惊风.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一节急惊风急惊风俗称“抽风”,是以四肢抽搐、颈项强直、两目上视、牙关紧闭甚或神昏为主要表现的儿科常见危急病症。相当于西医学的小儿惊厥,可见于多种疾病如高热、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膜炎(或脑炎、脑膜炎的后遗症)、原发性癫痫等。以l~5岁的小儿最为多见。本病病因较为复杂,以外感时邪、痰热内蕴或暴受惊恐为主要因素。小儿肌肤薄弱,腠理不密,易感风热时邪,化火动风;小儿元气未充,如暴受惊恐,气机逆乱,可致惊惕不安;如饮食不节或误食污染毒邪之物,郁结肠胃,痰热内生,蒙蔽心包,也可引动肝风。【临床表现】以四肢抽搐、颈项强直、两目上视、牙关紧闭、神志昏迷等为主症。1.外感时邪发病急骤,高热头痛,咳嗽咽红,面红唇赤,气急鼻扇,烦躁不安;继而神志昏迷,脊背强直,四肢抽搐或颤动,两目上视,牙关紧闭,苔薄黄,脉浮数。2.痰热内蕴发热,痰多色黄,咳吐不利,呼吸急促,纳呆呕吐,腹胀腹痛,便秘,目瞪发呆,或神昏痉厥,苔腻,脉滑。3.暴受惊恐夜寐不安,躁动抽搐或昏睡不醒,频频惊叫,醒后啼哭,惊惕频作,面色乍青乍赤,苔薄,脉细数。【治疗方法】1.基本治疗治则:清热熄风、豁痰开窍、镇惊宁神,只针不灸,泻法。处方:水沟中冲合谷太冲方义:水沟为督脉腧穴,可开窍镇惊、醒神启闭;中冲为心包经井穴,可泻热开窍、镇惊宁神;合谷、太冲两穴合用谓之“四关”,可通行气血、熄风镇惊。加减:外感时邪加外关、风池解表退热;痰热内蕴加中脘、丰隆导滞化痰;暴受惊恐加印堂、承浆镇惊宁神;高热加大椎、曲池泻热镇惊;头痛加印堂、太阳疏风止痛;牙关紧闭加下关、颊车开窍止痉;角弓反张加大椎、筋缩疏调督脉。操作:水沟刺向鼻中隔,强刺激;中冲、大椎可点刺出血;印堂、承浆可在针刺之后行灯火灸;余穴常规针刺。2.其他疗法⑴指针:用拇指指甲重掐水沟、印堂、合谷、太冲,以抽搐停止为度。⑵三棱针:取十宣或十二井点刺出血。⑶耳针:取心、肝、交感、神门、皮质下。毫针强刺激。【验案举例】刘某,男,5岁、发热、头痛、咽痛1天。予抗生素、退热药物等,症状未见好转。今晨患儿突然高热、烦躁不安,神志不清,四肢抽搐,两目上视,牙关紧闭。查:面赤,体温39℃,心率120次/分。急取水沟中度刺激,反复提插捻转,至患儿苏醒为止;又针内关,平补平泻,太冲提插泻法。留针20分钟。中冲(双侧)点刺出血数滴。取针后患儿神清,四肢抽搐停止(赵国文.针刺在急症中的临床应用。中国针灸1997;7(8):497)。【文献摘录】1.《针灸甲乙经》:小儿惊痫,本神及前顶、囟会、天柱主之;如反视,临泣主之。2.《黄帝明堂灸经》:小儿急惊风,灸前顶一穴二壮,若不愈,须灸两眉头及鼻下人中一穴,炷如小麦大……小儿身强、角弓反张,灸鼻上人发际三分三壮,次灸大椎下节间三壮,如小麦大。3.《杂病穴法歌》:小儿惊风少商穴,人中、涌泉泻莫深。4.《马丹阳天星十二穴治杂病歌》:太冲能医惊痛风。【按语】1.针灸治疗本病疗效肯定。但必须查明病因,采取相应的治疗和预防措施。2.惊风伴痰涎过多者,应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保持室内安静,避免惊扰患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