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秋兴八首.ppt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PPT 页数:22 大小:274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高一语文秋兴八首.ppt

高一语文秋兴八首.ppt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2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杜甫:字子美,因远祖杜预为京兆杜陵(今陕西长安县东北)人,故自称“杜陵布衣”、“杜陵野老”、“杜陵野客”。诗中尝自称少陵野老。自幼好学,知识渊博,颇有政治抱负。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李白相识。后寓居长安将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贫困,逐渐接近人民,对当时的黑暗政治有较深的认识。靠献赋始得官。及安禄山军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左拾遗。长安收复后,随肃宗还京,寻出为华州司功参军。不久弃官往秦州、同谷。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称浣花草堂。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参谋,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晚年携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其诗大胆揭露当时社会矛盾,对统治者的罪恶作了较深的批判,对穷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善于选择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题材,反映出当时政治的腐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人民的愿望。许多优秀作品,显示出唐代由开元、天宝盛世转向分裂衰微的历史过程,故被称为“诗史”。在艺术上,善于运用各种诗歌形式,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语言精练,具有高度的表达能力。继承和发展《诗经》以来的优良文学传统,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现实主义高峰,起着继往开来的重要作用,被称为“诗圣”。代表作:《兵车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春望》、《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兴》等诗,皆为人传诵。有《杜工部集》。秋兴八首在《咏怀古迹(其一)》中,杜甫曾说“:“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这二句诗的意思是说庾信一生最为坎坷凄凉,但晚年的诗赋震撼了江关。其实,此言移来评论他晚年所作的律诗,倒真恰如其分。他在夔州时所作的《登高》、《诸将五首》、《咏怀古迹五首》、《又呈吴郎》等篇章,向来被认为是律诗中的杰作。而《秋兴》则更被誉为是他七律中的“裘领”,是“一生心神结聚之作”(见《唐宋诗醇》)。教学目标: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诗歌创作背景2.诵读诗歌,体会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3.鉴赏诗歌,领会诗人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秋兴八首(其一)秋兴其一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一读诗歌:读准字音1、理解词语①玉露:白露。②凋伤:使草木凋零衰败。③萧森:萧瑟阴森。④兼天:连天。“兼”,连的意思。⑤塞上:这里指夔州的山。⑥两开:第二次开放。这里是指第二次看到。杜甫去年秋天在云安,今年秋天在夔州,从离开成都算起,已历两秋。“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时光流走。⑦接地阴:风云盖地。⑧他日:往日。指多年来的艰难岁月。⑨系(jì):系舟上岸。⑩寒衣:冬天的衣服。⑾催刀尺:赶裁新冬衣。⑿急暮砧:黄昏时急促的捣衣声。砧(zhēn),捣衣石玉露凋伤枫树林,(白露凋伤了漫山遍野的枫林)巫山巫峡气萧森。(巫山巫峡的气象满目萧瑟阴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峡中的江水波涛滚滚汹涌连天)塞上风云接地阴。(塞上风云漫卷密布天地一片阴沉)丛菊两开他日泪,(秋菊已开两度回想他日再流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孤舟靠岸系绳也系着我游子的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深秋季节处处都在为游子征夫赶制寒衣)白帝城高急暮砧。(傍晚白帝城头传来急促的捶布声)小组交流意象:玉露枫树林巫山巫峡江间波浪塞上风云丛菊孤舟1.课文分析巫山巫峡气萧森这是从夔州东望之所见,点出了他现在是身在夔州。“巫山”上到长江两岸的高山;“巫峡”下到深谷之间长江的流水。这虽然只是两个地名,但其中有一种包罗一切的“张力”:从高处到低处,从天到地,从山到水,眼前所有的一切都已经被萧森的秋意笼罩无余了。先给你一个整体的广角镜头,定下了一个整体大气候的基调,然后再具体来表现它是怎样的萧条和肃杀。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三峡江水湍急,奔腾而下。江面上波涛连天,天空中阴云接地,这都是客观的写实。但那波涛风云遮天盖地、夔门三峡秋气逼人的阴晦苍凉的景观,就与杜甫当时时代的背景有了一种“象喻”的联系。杜甫本人在大唐王朝的动荡混乱之中饱受颠沛流离之苦。杜甫的诗带有时代的感慨和悲哀,他的胸怀感情本来就博大深厚,当他看到这“巫山巫峡气萧森”的秋景时,开口就带出了时代和身世的双重悲哀。总结:这是一篇随物兴感、即景寄怀之作。诗人由深秋的衰残景象和阴沉气氛感发情怀,书写了因战乱而常年流落他乡、不能东归中原的悲哀和对干戈不息、国家前途未卜的担忧。杜甫此诗,不但悲自然之秋,更是悲人生之秋和国运衰落之秋,充溢着苍凉的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秋,含意较一般的悲秋之作远为深厚。四读诗歌,读出情感五读诗歌,加以背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