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公共管理学湖南邵阳发生沉船事故致十余人死亡农大原校长被指学术腐败续:举报人称其没人敢动专家称我国每年逾200万吨地沟油返回餐桌地方政府三公经费公开行动迟缓郭美美事件后7月全国社会捐赠额减半湖南邵阳县塘田市镇“9·9”沉船事故共致11人死亡,其中9名为学生,另有1人失踪。邵阳县副县长吴善成等因此次事故被免职,每名死者家属初步获得5万元人民币补偿金。官方核实,当时客船载员50人(此前公布为45人),其中41人为学生。事故共造成11人死亡(其中9名为女学生)、20人受伤、1人失踪,政府部门:以财政拨款作为经费来源,免费或部门免费向社会提供公共品和服务的单位的总称。公共企业:从事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销售,依靠销售取得收入,是政府部门实现其提供公共品和公共服务的必要途径。非政府组织(NGO):具有社会公共管理职能的社会公众组织,它们有非政府性、非营利性和公益性等特点,介于政府和市场之间。理论基础---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布坎南(20世纪60年代)布坎南第一次将“经济人假设”引入到对政府制度的分析中,政府是由各种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人组成,政府不是能自动追求全民利益最大化的虚拟的人,因此政府在一些公共事务的决策上就不可能一贯地追求公众的普遍利益,做出偏袒特殊利益集团的决策。公共选择理论贡献之一:为公共部门管理活动的范围做出界定,从而使公共管理学首先构筑在公共选择理论基础之上。公共选择理论两种核心理论所谓“政府失败”,是指个人对公共物品的需求在现代代议制民主政治(公民通过选举代表,组成代议机关行使国家权力的制度。是间接民主的形式)中得不到很好足,公共部门在提供公共物品时趋向于浪费和滥用资源,公共支出成本规模过大或者效率降低,政府的活动达不到预期的目的这样一些情况。为什么政府干预会产生“负效应”以及如何从制度上弥补这些缺陷?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就构成了公共选择理论的“政府失败论”。政府寻租理论寻租活动导致“政府失败”,因为它导致经济资源配置扭曲,或说它是资源无效配置的一个根源;作为一种非生产性活动,它并不增加任何新产品或新财富,只不过改变生产要素的产权关系,把更大部分的国民收入装进私人腰包;它也导致不同政府部门间官员的争权夺利,影响政府的声誉和增加廉政成本,导致社会资源浪费。寻租理论常常被政治学者和行政学者当作分析公共权力滥用和腐败的分析工具,用来分析公共权力腐败的原因,并据此提出预防和遏制腐败的方法。从这一角度分析腐败,比从人性角度、政治角度、社会角度、道德和法律角度分析腐败,富有新意,其提出的对策也具有可操作性。委托-代理人理论(Principal-agentTheory)委托-代理人理论首先起源于对企业当中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分离。委托人---企业的所有者,即股东代理人---企业的主要经营者监督成本:委托人最求的是股东的利益最大化,但如果不能使得代理人的利益最大化时,代理人通常不会以委托人的目标为自己的目标。这种情况下,通常需要委托人的监督,来约束代理人,因此产生监督成本。代理人保证费用:委托人为了确保代理人不做出危及他的行动,或者在危及委托人时他能够得到补偿,要求代理人支付一笔保证金。剩余损失:代理人的决策与委托人的目标之间总会存在某种偏差而使委托人的福利遭受一定的损失。委托代理关系所产生的代理成本:委托人的监督支出、代理人的保证金支出、剩余损失思考:成本收益分析委托代理关系是否必要?公共部门的委托-代理人关系:政府部门难点之二难点之三公共部门的委托-代理人关系:公共企业难点之一:难点之二:信息不对称理论-逆向选择信息不对称理论-道德风险信息不对称在公共管理中的体现公共管理中的道德风险公共管理中的逆向选择交易费用理论(Transactioncosttheory)交易费用在公共管理中的应用公共管理学的研究途径P途径的公共管理B途径的公共管理案例1-1官煤分离难在制度安排上从投资入股官员的角度看,在时限内不主动交待,后面的动作很可能便是“负隅顽抗”了。对此,一位观察人士的分析一针见血:“对应‘官员撤资’这一规定,可能的对策是‘更名换姓’;对应‘关闭非法煤矿’,可能‘明关暗产’;对应‘事故重罚’,可能‘谎报瞒报’。”有研究人士分析,官煤勾结的某些特点是导致“撤资令”风大雨小的重要原因。一是私密性。在官煤勾结中,干部直接投资入股的少,有的是家属子女投资入股,有的是相关权力部门的干部以职务身份入“干股”参与分红的。登记实名实姓的少,登记化名的多,有的甚至不登记,拿钱的时候与煤老板“你知我知”。二是查处难。因其隐密性,要抓住真凭实据相当困难。有报道说,湖南娄底市查处32名参股分红的官员时,当地纪检、公安部门组成专案组,花了整整半年时间。三是处罚轻。国家安监总局局长李毅中承认:现行法律不足以震慑犯罪这几天,媒体又提出了一个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