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林椿枇杷山鸟图【名称】枇杷山鸟图【类别】中国古画【作者】林椿【形式】绢本设色页【年代】宋代【原稿尺寸】纵26.9cm横27.2cm【成品尺寸】纵26.9cm横27.2cm【文物现状】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作品说明】图绘江南五月成熟的枇杷果在夏日的光照下分外诱人。一只绣眼鸟翘尾引颈栖于枇杷枝上正欲啄食果实却发现其上有一只蚂蚁便回喙定睛端详神情十分生动有趣。枇杷枝仿佛随着绣眼的动作重心失衡而上下颤动画面静中有动妙趣横生。绣眼的羽毛先以色、墨晕染随后以工细而不板滞的小笔触根根刻画表现出鸟儿背羽坚密光滑、腹毛蓬松柔软的不同质感。枇杷果以土黄色线勾轮廓继而填入金黄色最后以赭色绘脐三种不同的暖色水乳交融从而展现出枇杷果成熟期的丰满甜美。枇杷叶用笔致工整细腻的重彩法表现不仅如实地刻画出叶面反转向背的各种自然形貌且将叶面被虫儿叮咬的残损痕迹亦勾描晕染得一丝不苟充分反映了宋代花鸟画在写实方面所达到的艺术水平。此幅与《果熟来禽图》是对幅加之笔法相同因此推断亦出自林椿手笔。本幅无款识。钤鉴藏印“宋荦审定”、“宣统御览之宝”。裱边题签“宋人画枇杷山鸟”。《石渠宝笈三编》著录。【作者简介】林椿生卒年不详钱墉今杭州人。淳熙1174一1189时待诏画院赐金带以宠之。工花草、翎毛、瓜果皆师赵昌。设色清淡精工逼真善于体现自然的形态所绘花鸟果品小品为多当时赞为“极写生之妙莺飞欲起宛然欲活”。传世作品有《果熟来禽图》、《梅竹寒禽图》等。《暑气帖》页明马愈书纸本行书纵23.7cm横38cm。释文暑气初平颇有凉思。十一日敬洁一觞敢请移玉过寒舍话旧片时惟不外是荷。署款“马愈奉医相杜先生阁下。”款下钤印“抑之”。鉴藏印钤“朱之赤鉴赏”、“顾崧之印”、“仪周鉴赏”、“伍元蕙俪荃氏”、“张珩私印”、“周氏作民”等诸方。帖后有清陈其锟题跋两行。《暑气帖》是马愈邀请朋友医相先生来访叙旧的书信。因系友人间来往信札书写时随意性很大行笔纵横不羁体势开张而不求工致。其书体瘦劲奔放气息朗畅。陈其锟跋中称“此书骨力排奡纵宕不羁。”撰稿人李艳霞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有郭熙的《早春图》轴堪称其经典之作。《早春图》轴纵158.3厘米横108.1厘米绢本水墨。画左署款“早春壬子郭熙笔”作于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钤有“郭熙笔”长方印。山笼罩着薄雾迷迷蒙蒙山势蜿蜒曲折连绵起伏山脉愈翻愈高愈翻愈奇山峰或揖让顾盼或高耸独立令人仿佛已经置身其中。但见怪石林立古木参差飞瀑流泉层楼高阁有若桃源仙境。山间一道清泉从岩缝中飞流直下一波三叠流水潺潺。树木已经长出嫩芽显得生趣盎然。由此可见严冬已经过去春雪消融大地转暖复苏春光已悄悄降临人间。左边汀岸旁系着一条小船岸上渔夫肩挑着担子渔妇一只手抱着一个孩子另一只手牵着一个孩子正有说有笑喜逐颜开地往家走前面跟着条活蹦乱跳的小狗煞是可爱。在他们回家的路上一渔夫正舍舟登岸。山径栈道上更有樵夫旅客行走往来。郭熙1020至1109北宋画家字淳夫河南温县人。神宗1068至1085时为御画院艺学、待诏。宋神宗尤其喜欢郭熙的画将他的画在宫中到处悬挂。但神宗去世后他的画不再受重视遭受冷落。郭熙著有一部重要的山水画论著叫《林泉高致》他在里面提出了著名的“三远法”理论对后世的绘画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这幅画的构图就是“三远法”理论的充分证明:从水边山石到远方山峰自上而下的“高远”从前山望后山茫茫无限的“深远”从近山望远山恬淡缥缈的“平远”。他将“三远”法结合使用巧妙地展示了峰峦秀挺烟霭浮腾林木舒发溪流淙淙的景象渔夫樵子旅客游人置身其中个个意态欣然。整个画面给人的感觉是山川里荡漾着清新的气息饱含着活泼的生机洋溢着喜悦的情绪。景致空明、净洁幽趣万千。郭熙常论山的画法说“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用“春山淡冶而如笑”形容他这幅《早春图》确是再恰当不过了。郭熙对山水画贡献郭熙的山水画以神奇幽奥、突兀险绝取胜布置造妙变化多端。“放手做长松巨木回溪断崖岩岫巉绝峰恋秀起云烟变灭晻霭这间千态万状。”《宣和画谱》郭熙十分关注山水画的季节特征所给予人的情绪感染提出“四如”之说即“春山淡治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画面景致空明净洁幽趣万端真有“淡冶如笑”之情致。虽然树枝尚未吐绿但毫无寒冷僻之感。具体地说明了郭熙山水画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具有神秘感、高洁感、亲切感相结合的美学意义。郭熙对山水画的重大贡献还在于他的画论《林泉高致集》由其子郭思汇编。当时的山水画已经高度成熟郭熙结合自己的创作经验对山水画的社会意义、画家的人身修养、山水画的立意、技法、命题、画格等等作了精辟的阐述。其中的“三远”论把山水画的取景分为“高远”、“深远”、“平远”三个概念影响深远。而在论及山水画家的个人修养时他主张对传统“兼收并览广议博考”同时更强调“身即山川而取之”“远望之以取其势近看之以取其质”以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