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螳螂捕蝉教学设计精品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螳螂捕蝉教学设计精品,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螳螂捕蝉教学设计精品1一、导入: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螳螂捕蝉。你以前听过这个成语吗?(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说说你的理解。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与这个寓言故事有关。二、初读课文。1、自读课文,借助课后生字词读准字音,读通课文。2、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故事?(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不知身后的黄雀要将它啄食的故事,告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是危险的。吴王听后明白过来,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总结:少年以螳螂捕蝉劝吴王3、少年讲这个故事给吴王听,是别有深意的——(想劝吴王放弃攻打楚国的计划。)大臣与少年都劝说吴王,比较一下。出示结果对比。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听了少年这番话,吴王恍然大悟,连声说:“对!对!你讲得太有道理了!”于是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为何结果相差如此之大?4、可是,纵观全文,少年与吴王的对话中有没有提到关于楚国的事呢?只是说了个故事,只字未提楚国之事,却令固执的吴王改变了主意,这个故事太值得我们去研究了。三、精读课文。1、默读课文,找到少年所说的故事,再轻声读一读。2、这就是少年讲的'故事。(出示)指名读。3、学习故事。A自读课文,能理清里面的关系吗?作图:露水蝉螳螂黄雀少年B蝉、螳螂、黄雀有什么共同之处?(一心看到眼前的利益,却都不知道身后的祸患)这几种动物都十分警惕,为什么都没发觉身后隐伏的祸患呢?——“一心”,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螳螂:供着身子,举起前爪,要去捕蝉。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螳螂。读读故事,你一定能揣测出它们当时的想法。出示:望着眼前的(),蝉心想:螳螂黄雀——是啊,我们不难体会到正因为急于获取眼前的利益,才使它们放松了警惕,忽略了即将到来的危险。谁能读出它们的“一心”得利的心理。——蝉身后隐伏的祸患是螳螂的捕食,螳螂身后隐伏的祸患是黄雀的捕食,而黄雀身后隐伏的祸患是少年手中弹弓的袭击。5、这个故事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引读——其实我们应该想到一句老子的话:福兮,祸之所伏。这个故事让吴王明白了什么?引读——攻打楚国是眼前的利益,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是身后隐伏的祸患。千万不能因为贪图眼前的利益,而忽略身后的祸患,板书:(别因)眼前的利益(忽视)身后的祸患否则后果不堪设想。理解不堪设想。堪,可以,能够。不能够想像。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各霸一方,彼此之间虎视眈眈。倘若被诸侯国乘虚而入,我们不妨想像一下会有怎样的后果?(国家被灭,人民被奴役……)6、然而大臣们的反对、苦劝得到的是——出示——引读,少年的故事令吴王恍然大悟,——引读。为什么同一个出发点,却得到完全不同的结果呢?请再读读课文,课文中的一些细节会帮你找到答案。——大臣是直劝,少年是巧劝。巧,体现在哪里呢?再浏览课文,你一定有话对少年说:少年,你的()让我敬佩。A智慧——不正面讲对错,用自然界里的故事,揭示道理,用故事启发吴王。B勇气——冒死劝诫,勇气可嘉。联系到第二小节。C讲话很有艺术,很有技巧。语言看似寻常,却是精心设计,一步步地让吴王明白事理。练习对话朗读。语气应怎样?D耐心——为了说服成功,耐心等待机会。(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就这样,一连转了三个早晨。)如果吴王仍然没有发现他,他会怎么办?(继续等,或想别的办法)好一个令人敬佩的少年,用智慧、凭勇气,借螳螂捕蝉的故事巧劝吴王!四、总结全文:1、这篇课文是一则寓言故事,寓言故事就是借故事来说明事理,我们会在生活中找到与之相似的例子,从而深受教育启发。课后,请大家去搜集一下,生活中你有没有发现存在着“螳螂捕蝉”的现象呢?螳螂捕蝉教学设计精品2语文教学,要以学生实践为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笔者以为,落实这一点的关键是对教材的重组。教材上的每一篇课文,都应该根据学生情况,或大胆取舍,或切换段落,或从课外补充……在课文基础上设计简明流畅的教学流程,使学生能主动、充分、自由而有创意地学习。而不是一概从头到尾,每篇课文都细细给学生“梳理一回”。《螳螂捕蝉》一文写了一位少年利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阻吴王伐楚的事,警示人们不能只看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教学时,笔者抓住少年劝阻之“妙”点,激发学生的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