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韩国节能服务产业概况韩国节能产业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七十年代,韩国政府为了应对世界第二次石油危机,于1979年12月颁布了《能源利用合理化法》,并根据这一法案于次年(1980年)7月设立了专门管理能源合理使用的政府机构——韩国能源管理公团,旨在通过有效推进能源利用合理化事业确保国家能源供需稳定及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而专门针对技术及资金不足的用能企业在保证节能量的前提下提供资金用于节能设备升级改造的节能服务公司(EnergyServiceCompany)则兴起于1992年,韩国正式引入合同能源管理这一概念以后。(法律依据:能源利用合理化法第25条)。在过去的十年间(2001~2010年),韩国ESCO市场规模增长1.6倍,虽因为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来自企业对设备的投资减少,韩国的ESCO市场一度出现停滞状况。但由于政府的大力支持,加大对产业发展的资金投入力度,尤其是产业实力水平的培养,韩国整体的ESCO服务水平仍旧具备相当的优势。1.政府政策支持带动产业发展韩国政府大力支持节能服务产业的发展。据统计,韩国ESCO市场的70%的投资依靠政策资金。2010年,韩国政府推出《节能服务产业发展方案》,旨在通过加大需求及扩大投资,推动节能服务产业的发展。发展方案中推出了一系列重要举措,包括开拓市场、扩大投资、提高竞争力、开展全球合作、强化产业基础等多个方面。在开拓市场方面,特别强调公共机构有义务实施节能项目,并由政府出资支持大型项目建设。全球合作方面,政府也积极支持企业开拓海外市场,并建立ESCO基金用于扩大对节能服务产业的投资。同时,韩国政府设立专门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政策资金,用于支持企业开展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资金主要来源于能源与资源项目专项资金,通过政府收取的石油进口附加税,约16元/ℓ,一年约3兆4千亿韩元所获得。针对经审核通过的优秀项目,通过作为融资款的金融机构的间接贷款方式发放给项目实施方,固定利率约为2.75%,变动利率在2%到3%之间,并设立3年宽限期,5年或7年偿还。该资金支援设备包括:高效率机械等90个目录,除目录外诊断结果为5%以上的设备以及可再生设施及温室气体减排设备。2011年韩国合同能源管理支持的规模达6,018亿韩元。为促进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开展方案,2011年的支援规模较2010年的预算(1,350亿元)增至4倍。并通过ESCO基金支援了300亿元的海外投资资金。除政府资金支持以外,对于实施合同能源管理的企业,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的税收鼓励政策大力发展节能服务产业。其中包括《租税特例限制法》第25条。▶截止2011年12月31日韩国公民进行节能设施的投资,在征税年度中扣除相当于该年投资金额百分之10的所得税或法人税▶但是,除中小企业的企业,所扣除的金额高于所得税或法人税30%,最高减免30%。针对当年无法缴税的企业,可在5年内延缓缴税,同时在投资期长达2年以上的项目,当年的投资也可适当减税。2.节能服务市场培育节能服务企业逐年增加根据《能源利用合理化法》第25条及《该法施行令》第30条,规定,韩国的节能服务公司根据投资设施的不同,登记分为:1类,2类(热),2类(电)分类1类2类(热)2类(电)资产公司注册资金(韩元)5亿元以上2亿元以上2亿元以上个人资产评估额(韩元)10亿元以上4亿元以上4亿元以上技术人力ㅇ技术师:2名以上ㅇ技师:5名以上ㅇ技能师:1名以上ㅇ技术师:1名以上ㅇ技师:3名以上ㅇ技能师:1名以上ㅇ技术师:1名以上ㅇ技师:3名以上ㅇ技能师:1名以上技术设备ㅇ气体分析器等15种ㅇ气体分析器等11种ㅇ电力分析仪等12种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韩国节能服务产业经过培育发展已经日趋成熟,节能服务登记备案企业也从最初的4家(1992年)发展到了2012年的182家。3.韩国节能服务产业分布情况近年来韩国节能服务公司对产业领域的投资日渐加大,随之将会积极推进建筑物及公共领域的投资。由韩国能源管理工团资金支持产业分布可以看出。节能服务的投资对象比例从2001年以公共部门为主(占50%),逐渐扩大到建筑领域为主,2005年,建筑领域节能投资占比约为48%,2008年以后,逐渐转变成为产业领域的投资比例逐渐加大。2008年对于产业方面的节能投资甚至高达70%。从参与节能改造的设备来看,韩国的节能改造技术发展主要集中在照明改造、热电联产、废热回收设备、冷气及功能设备以及动力设备几个方面。而发展趋势也由项目初期的更换照明等单一设备,发展成为工程改造,热电联产及废热回收等以技术力为核心的多样化领域设备。4.韩国主要合同能源管理经营模式韩国引入合同能源管理以来,经营模式主要以效益分享型合同及保证节能量型合同两种模式为主。2011年引入新型效益分享型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