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一、引入做老师快十年了,教的时间越长越感觉自己的不足。先前是致力研究教学的方法与技巧,现在才越来越感觉到学生本身更值得去研究,教学同样需要“以人为本”,然后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的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加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也就是说我们在日常教学工作中,不能只想当然地按固定的教学大纲去完成自己的授课任务,而应该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不但把学生个体差异写进备课教案,还要对课堂上由此带来的突发事件作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和适当的引导。下面我结合一堂并不并愉快的语文课来谈谈我对学生个体差异性的思考。二、案例描述与反思这是一堂七年级上册《皇帝的新装》阅读课。授课目标主要是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并感知课文大意。授课对象是镇中心学校七年级学生,该班学生阅读能力较强,比较喜欢课堂语言交流,不少学生表演欲望较强,但学生的智力水平参差不齐。我的设计思路是先以问答导入新课,然后让学生带问题进行文本阅读并作讨论,最后让学生模仿课文人物语言描写进行对话。原来以为故事性的课文授课会比较顺利,但是在期间却发生了几件不愉快的事。第一件不愉快的事发生在导入的时候。我一如既往的带着微笑,问:“同学们看过或者听过哪些童话故事?”由于是自由发言,学生反应热烈,有说《白雪公主》的,有说《卖火柴的小女孩》的,有说《灰姑娘》的等等,我高兴地对他们一一作了表扬。有一位叫梅晓东的男生的答案很特别,他说《多啦A梦》,我说电视电影动漫作品大多都是童话,能说文学作品更好。不久他又说《美女与野兽》,我想起这似乎是几年前的一部影视作品,于是又重申能说文学作品更好。见我没理会他,他故意提高音量,一次又一次地重复说《美女与野兽》。我有点不高兴了,警告性地看了他一眼就开始引入课文《皇帝的新装》。但想不到的是他居然还在纠缠不清的说《美女与野兽》,我生气了,大声说:“你给我安静,大家都知道你看过《美女与野兽》了。”梅晓东终于不再说话了,但先前高涨的学习兴趣荡然无存,我的好心情也受到影响。我的反思:梅晓东是一个学习不太认真,成绩一般,但课堂积极发言,表现欲望较强的学生。对于此类学生,我们一般都认为是“不安分,爱出风头”。也正是这种思想在作怪,所以我才片面地认为他在捣乱,并作出了不恰当的批评。新课程标准指出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体差异,对于梅晓东这类表现欲望较强的学生,我们不要一味想方设法把他压制,使他安静,而应该巧妙针对其活跃的性格进行引导,使之能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比如当时我可以这样说:“梅晓东同学看过的童话真不少,除《多啦A梦》和《美女与野兽》外你还看过其它童话故事吗?最好是文学方面的作品。”这样一来,既可能使梅晓东表现欲望得到满足,又保留其积极的学习兴趣,更可能使班内学习和讨论气氛更热烈。同样的教材,同样的学生,有时教师不相同的一句话对学生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因此我们要重视并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除此之外,课后我通过查找有关资料才发现《美女与野兽》的故事原来是出自于格林童话,对此我只能惭愧于自己知识的浅薄,并且在第二天的课堂上公开承认了自己的错误。第二件不愉快的事发生在提问的时候。文本阅读完毕并作了简单讨论后,我开始提问学生回答问题。开始几位学生的答案都很令我满意,我随意点了一位女生的名字——梅小莉。梅小莉是在同桌的再次提醒下才放下手中的笔站起来的,当然也不晓得我在问什么,周围的同学反映她是在做数学作业。我把问题复述了一遍后,梅小莉还是保持沉默。我有点不高兴了,就算你不听课,老师问到你还是应该给点反应啊,就算你不懂也应该说句不懂啊。我又把问题说了一遍,换来的还是沉默。我生气了:“语文课不准做其它科作业,你站着,认认真真地听其它同学的观点,等会老师再叫你,说不出就别坐下了。”然而第三次提问后梅小莉还是沉默,我虽然还是让她坐下,但心情却大受影响,班里的学习气氛也受到一定影响。我的反思:新课程倡导民主平等的教学,要求课堂要营造民主、平等、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处理课堂“突发事件”,教师除了要有爱心和耐心外,还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我理所当然地认为学生上课一定要集中精神留心听老师讲课并顺从老师的引导,哪怕是假装的,而没有去思考梅小莉为什么上课不集中精神,为什么不回答我提出的问题,结果造成了课堂的僵局。或许梅小莉已对《皇帝的新装》非常熟悉,或许梅小莉不喜欢我的讲课方式,或许梅小莉要赶在放学前上交数学作业,或许梅小莉因胆小内向说不上话,或许梅小莉真的不懂我的问题------这些“或许”体现的正是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应该出现在我们课前的教学设计考虑中,还有课后的教学反馈中。那天课后我也找梅小莉进行了一次谈话,了解到梅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