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词赏析.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56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唐宋词赏析.doc

唐宋词赏析.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9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主讲人林岩菩萨蛮温庭筠浣溪沙秦观1.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调名,如《菩萨蛮》、《浣溪沙》等,称为词调。它们表示这首词写作时所依据的曲调乐谱。各个词调都是?调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并且各不相同。早期,有些词的调名即是其题目。更漏子温庭筠2.一首词大都分作数段,一段叫作一片。一般情况是每首词分上下两片,单片的很少,分三四片的也不长见。?片?就是?遍?,唐宋时乐曲一段叫做一遍,片也叫做?阕?。分片是由于乐谱的规定,表示音乐已经唱完了一遍。片与片之间的关系,在音乐上是暂时休止而非全曲终了。一首词分成几片,就是由几段音乐合成完整的一曲。第二片的开头,称为?过变?,意为上下片音律过渡起变化的地方,通常要用精彩的句子。3.每个词调押韵的位置不尽相同,各有其格式。诗基本上是偶句押韵,词的韵位则要依据曲度。韵位大都是音乐上停顿的地方。每个词调的音乐节奏不同,停顿之处不同,所以韵位也就不同?4.长短句的句式。作词大量地使用长短句,是为了更能切合乐调的曲度,因为它是乐句。5.作词审音用字,以文字的声调来配合乐谱的曲调。在音乐吃紧的地方更须要严辨字声,以求协律和美听。八声甘州柳永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顒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一、隋唐燕乐的兴起和繁盛:词是配合音乐可以演唱的乐府诗,其文体规范之形成与音乐的关系极其密切。从《诗经》开始,中国诗歌就建立了与音乐相结合的传统。唐宋词所结合的音乐以及与音乐结合的方式,与前代的诗骚乐府大为不同,属于一个新的诗乐系统。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五《乐律一》:自唐天宝十三载(754),始诏法曲与胡部合奏,自此乐奏全失古法,以先王之乐为雅乐,前世新声为清乐,合胡部者为宴乐。雅乐——先秦的古乐。钟、鼓、琴、瑟是庙堂雅乐的主要乐器。雅乐在战国时已经衰落。清乐——汉魏六朝的音乐。清乐的主要乐器是丝竹。唐宋词配合的主要是燕乐。隋唐燕乐的兴起与西域音乐,尤其是龟兹乐的输入有很直接的关系。十六国时期,后凉吕光通西域,得龟兹等国?胡戎之乐?,带来了筚篥、腰鼓、羯鼓等大量西域乐器,与中原旧乐相结合,称为?西凉乐?。北魏、齐、周时期,大批西域音乐家来到中原,其中苏祗婆为关键人物,传入龟兹琵琶和五旦七声有关琵琶的调式与乐律。唐玄宗时期,因疆域之扩大,与中亚、西亚文化交流臻于极盛,西域音乐在内地更为广泛传播,将唐代音乐推进到一个高潮。琵琶为燕乐乐器之首——半梨型曲项,四弦四柱,又叫曲项琵琶或?胡琴?,源于伊朗,从龟兹传入。龟兹琵琶的传入始于北魏时期。隋唐燕乐,依琵琶弦定律,实际应用者有二十八调。二、教坊曲与唐五代词调:1)唐代的音乐机构:大乐署,隶属于太常寺,主郊庙仪式。教坊乃教习音乐歌舞的伎艺之所,是宫廷乐团,主宴享。梨园,唐玄宗亲自训练的宫廷乐团。唐玄宗创设的内外教坊和梨园,实际上取代太常而成为当时真正的音乐中心。2)唐代的教坊:教坊不仅创造了许多新曲,而且来自域外的、边州的胡夷之曲,同来自民间的里巷之曲,汇集到教坊,并经过教坊传播开去,教坊曲因此而成为盛唐乐曲的总汇。唐五代的词调,不过一百八十个左右。出于教坊曲的,几乎已占半数。可以说,教坊曲是唐五代词调乐曲的主要来源。三、歌妓与乐曲:在宫廷的带动下以及城市生活的刺激,唐时朝野溺于伎乐,征歌选色在都市和文人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从京师至地方均有以歌舞娱宾的官妓。官僚士大夫家庭里,也蓄养声伎,供家庭享乐。白居易《小庭亦有月》菱角执笙簧,谷几抹琵琶,红绡信手舞,紫绡随意歌。自注:菱、谷、紫、红,皆小臧获名。在各种社交场合中,妓女于饮席上唱曲侑觞,歌舞娱宾遣兴。醉公子顾敻唐代的声诗与曲子词——词体的形成:唐时入乐曲辞传唱极胜,然曲辞中齐言、杂言两种形式并存。唐代燕乐乐曲的曲辞,相当多的是所谓?声诗?,依曲拍为句的长短句作为曲辞,倒是较为后起的。终唐之世,这两种曲辞,可谓并行不悖,各擅盛场。——旗亭赌唱的故事。同是教坊曲,见于《乐府诗集》的,大部分是声诗,见于敦煌曲及《花间集》的,则多是长短句之词。两者的区别:元稹《乐府古题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