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中国动画发展史第一节中国动画的发展史第一节中国动画的发展史一、中国动画萌芽和探索时期谈到中国动画,不能不提及万氏兄弟(万籁鸣、万古蟾、万超尘),他们可谓中国动画片的鼻祖。他们从中国的走马灯、皮影戏和美国动画中得到启发,1922年摄制了中国第一部广告动画片《舒振东华文打字机》。1924年中华影片公司摄制了动画片《狗请客》、上海烟草公司摄制了动画片《过年》,这两部影片是中国最早的动画片。但它们都没有产生影响。产生影响的是万氏兄弟于1926年绘制的《大闹画室》是中国第一部动画短片,它也是中国美术片的开始。1935年,万氏兄弟推出了中国第一部有声动画片《骆驼献舞》,标志着我国动画进入了有声时代。1941年万氏兄弟摄制了大型动画片动画片《铁扇公主》,是中国也是亚洲第一部动画长片。二、1950-1956年这一时期,中国动画片的创作和生产呈现以下特点题材上用童话的故事服务于少年儿童,拍摄了《小猫钓鱼》1952等;风格上踏上民族化的道路,制作了木偶片《神笔》(1955)、动画片《骄傲的将军》(1956);技术上,由黑白片向彩色片转化,摄制了中国第一部彩色木偶片《小小英雄》(1953)、第一部彩色传统动画片《乌鸦为什么是黑的》(1955)。第一节中国动画的发展史三、1957-1965年是中国动画片第一个繁荣时期1957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建立,使中国有了第一家独立摄制美术片的专业厂。在毛泽东关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艺方针指引下,艺术家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使中国动画片生产进入繁荣昌盛的发展时期。产量上升,在艺术上和技术质量上都达到了空前的水平,不少影片在国际电影节获奖,形成了被世界公认的中国动画学派。这一时期,生产出享誉世界的经典大片《大闹天宫》(上下集,1961、1964)。新片种不断问世:1958年,第一部中国风格的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试制成功;1960年,创作出第一部折纸片《聪明的鸭子》;1961年,第一部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诞生,为世界动画影坛增添了最能代表华夏风范的新片种;1963年,又拍出水墨动画片《牧笛》,用水墨表现人物、家畜和山水,扩大了水墨动画片的表现领域。此外,题材多样化,也是这一时期动画片生产的一大特点。第一节中国动画的发展史第一节中国动画的发展史四、1966~1976年,中国动画停顿时期是文化大革命时期。1967年、1969年和1970、1971年这4年时间全国的动画片生产厂家都“停产闹革命”。1972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率先恢复生产,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为止,共摄制动画片17部。这一时期的动画片,如《小号手》(1973)、《小八路》(1973)、《东海小哨兵》(1973)等,都以描写建国前的革命战争,描写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路线斗争和思想斗争,歌颂工农兵为内容。在表现手法上,遵循写实主义。1976年摄制的水墨剪纸片《长在屋里的竹笋》,将中国的水墨画与民间剪纸巧妙结合,为世界动画片的百花园地又增添了一棵新苗。第一节中国动画的发展史五、1976~1989年是中国动画片第二个繁荣时期从1978年底开始,“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年代。这一时期,是20世纪中国动画片最繁荣的年代。这10年间,涌现出多家新的动画片生产部门,改变了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一枝独秀的局面;全国共生产电影动画片219部,产生了一批代表中国动画片最高水平的优秀影片,如《哪吒闹海》(1979)、《天书奇谭》(1983)、《鹿铃》(1982)、《山水情》(1988),以及《狐狸打猎人(1978)、《我的朋友小海豚》(1980)、《雪孩子》(1980)、《猴子捞月》(1981)、《南郭先生》(1981)、《鹬蚌相争》(1983)、《蝴蝶泉》(1983)、《火童》(1984)、《金猴降妖》(1984—1985)、《草人》(1985)、《夹子救鹿》(1985)、《女娲补天》(1985)、《鱼盘》(1988)、《不射之射》(1988)等;《哪吒闹海》(1979)《山水情》(1988)《天书奇谭》(1983)第一节中国动画的发展史第一节中国动画的发展史第一节中国动画的发展史第一节中国动画的发展史第一节中国动画的发展史第一节中国动画的发展史第一节中国动画的发展史第一节中国动画的发展史第一节中国动画的发展史第一节中国动画的发展史第一节中国动画的发展史第一节中国动画的发展史首次生产动画系列片,也产生了一批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优秀的作品,如《葫芦兄弟》(1987)、《邋遢大王历险记》(1987)、《黑猫警长》(1984~1987)、《阿凡提的故事》(1981~1988)等;题材更为广阔,出现多部内容深刻、讽喻尖锐、针砭时弊的艺术动画片,如《三个和尚》(1980)、《超级肥皂》《新装的门铃》(1986)、《牛冤》(1989)等,对纠正“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