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病(1).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0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浅谈《针灸甲乙经》对耳病的贡献针灸疗法是祖国医学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人民经过几千年与疾病斗争的智慧结晶。是祖国文化、医疗、科技的体现。目前针灸疗法在许多疾病中均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世界医学的发展也有重要影响,然而《针灸甲乙经》在针灸的理论、治疗上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文主要从《针灸甲乙经》的学术思想以及针刺治疗耳病方面作一探究。1.《针灸甲乙经》的主要内容1.1皇甫谧生平及成书简介皇甫谧,字士安,幼名静,晚年自玄晏先生,西晋安定朝那(今甘肃灵台县朝那镇)人,生于东汉建安二十年(215年),卒于西晋太康三年(282年)。他是我国著名医家,其著作《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也是最早将针灸学理论与腧穴学相结合的一部著作,在针灸学史上,占有很高的学术地位。皇普谧在疾病期间,阅读了大量的医书,对针灸学十分有兴趣,渐渐地发现以前的针灸书籍深奥难懂,他通过自身的体会,摸清了人的脉络与穴位,结合《灵枢》、《素问》和《名堂孔穴针灸治要》等古籍,编撰了我国第一部针灸学的专著——《针灸甲乙经》[1]。《针灸甲乙经》全书共12卷,128篇,全书主要从基本理论、针灸基础知识和针灸的临床应用两个方面进行论述,每个方面各6卷。前6卷为理论方面,主要分为基础理论、腧穴理论以及针灸理论。在基础理论的论述中,将解剖、生理、病理、体质等知识系统有序的归纳到一起,使以前杂乱无章的基础理论条理清晰,包括五脏六腑的属性、功能特点、气血津液的循行与肢体五窍脉络的生理病理和阴阳五行在不同人体的关系体现等;在腧穴理论的论述中,他在《内经》循经布穴法的基础上,创制了采用体表的一些标志与人体内在经络相结合的方法,将腧穴根据经络的循行固定于体表,确定了经络在针灸学中的核心地位,描述的十二正经、奇经八脉等与现代的描述基本一致,对经络的循行、主病、与腧穴的联系都有详细的记载,沿用至今;在针灸理论方面,在《内经》的提出上,总结提出了针灸的诸多方法,如持针法、守神养神法、虚实刺灸法、寒热刺灸法、气至观察法、四时刺灸法、不同体质刺灸法、特殊刺灸法等,分别描述了各种针灸法的应用,以及每种针法的适应证,同时提出了大量的针灸禁忌和禁针穴位。后6卷为针灸的临床应用,包括各种疾病的诊断方法、针灸治疗原则。在诊断上,《针灸甲乙经》注重望诊和切诊,望诊上描述了五脏与五色的关系,五色在疾病进退顺逆中得体现,在治疗上首先注重疾病的标本、顺逆,根据疾病的标本顺逆选择合适的针法和穴位,同时注重配穴原则以及一些有特效的穴位。1.2《针灸甲乙经》的学术价值《针灸甲乙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学专著,也是现存最早将针灸学理论与腧穴学相结合的一部系统的著作。它以《灵枢》、《素问》和《名堂孔穴针灸治要》为蓝本,但是在整理编排上,打破了《灵枢》、《素问》原文的编排次序,重新分类编排,易于查阅寻找,同时又保留了《名堂孔穴针灸治要》基本内容,在《内经》的基础上增添了许多有效的穴位,使得针灸学的基础理论和临床应用更加详尽具体。在临床应用方面,通过对腧穴在经络的体表标志的确定和循行划分,将腧穴归属于不同的经脉,对于临床取穴和统一规范化治疗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将腧穴按照不同的功效进行分类,对针刺的深度也有详细的研究,针对不同的疾病灸法和时间有较大的差别,它填补了腧穴理论的空白,进一步完善了针灸学的治疗。《针灸甲乙经》对耳病的贡献2.1对耳鸣耳聋病因贡献耳病须分虚实,实证多由肝胆火盛、痰火郁结、风热上扰引起,虚证多由脾肾亏虚引起,有肾精亏虚、清气不升之分。《针灸甲乙经》中:“暴厥而聋,耳偏塞不通,内气暴薄也。不从内外中风之病,故留瘦着也。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胃肠之生也。”对耳病的病因病机给出较明确地论述,说明新发耳聋,多由内脏病变引起,头痛耳鸣,由于内在胃肠病变引起较多。它不同于内外风病,故应以治内脏病为主。2.2在《黄帝内经》基础上提出具体腧穴“耳聋,取手、足小指次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先取手,后取足。耳鸣,取中指爪甲上,左取右,右取左:先取手,后取足[2]。”手足小指根据经脉循行可以定为手少阴心经和足少阴肾经,与现在研究对应由于心火上炎,肾精不足有关,肾开窍于耳,肾精不足影响到耳的功能,导致耳鸣耳聋,这种病症症状一般进行较慢,需要很长时间,病症较轻,手少阴心经经络与手太阳小肠相表里,手太阳小肠经其支者,从缺盆徇颈上颊,却入耳中……所以手少阴心经病变也会影响到耳部。例如,心经有火,下移小肠,小肠病变,循经上扰耳部,出现耳痛耳鸣,耳部红肿、温度升高等。《手太阳少阳脉动发耳病》第五篇中,继承了《黄帝内经》中暴厥耳聋的病因病机,“发蒙”的针刺手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刺腧穴。根据《黄帝内经》记载,突然厥逆,不知人事耳聋,九窍不通,那是内气突然上迫所引起的病。有的病,不从内发,外中风邪,风邪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