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PAGE\*MERGEFORMAT6第一章第三节环境承载力和人口的合理容量一.选择题人口潜力指数是指目前人口状况下各地区能够继续容纳人口的潜力大小。读美国人口潜力指数分布示意图(阿拉斯加和夏威夷除外),回答下列各题。1.图中四地人口潜力最大和最小的分别是()A.①和④B.②和④C.①和③D.②和③2.下列关于图中各地人口潜力的叙述,正确的是()A.人口潜力从东向西不断减小B.②地人口潜力较大是因为气候条件优越C.③地人口潜力小与水资源短缺有关D.④地人口潜力较大是因为该地矿产资源丰富作为上海发展十分重要的五年,上海在“十三五”建议稿中牢牢把握底线思维。底线一:守住常住人口规模底线,就是把常住人口不超过2500万作为长期调控目标。据此完成3~4题。3.有关人口容量的说法,正确的是()A.随着科技的发展,资源利用率不断提高,人口容量是无限的B.人口容量主要决定于生存空间的大小C.资源、科技发展水平及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对人口容量影响很大D.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对环境人口容量影响很小4.针对把常住人口不超过2500万作为长期调控目标,上海市应()①超出本地区范围过度索取资源,发展生产②建立公平的秩序,使多数人有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权利③尊重人地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④加快人口的增长,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人类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制约,人类的发展要受到环境承载力和合理人口容量的影响。据此完成5~6题。5.我国北方地区比西北地区承载着更多的人口,这说明北方地区比西北地区()A.空间情况优越B.矿产资源更丰富C.资源利用条件优越D.草场资源更丰富6.上图中显示能提高青藏地区合理人口容量的有效途径是()A.①B.②C.③D.④7.衡量环境承载力的最重要指标是()A.人口数量B.人口素质C.人口年龄构成D.人口性别比例8.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最主要的指标是()A.科技发展水平B.人口的文化水平C.人口的消费水平D.资源9.多数学者认为,未来全球的环境人口容量应在()A.60亿左右B.100亿左右C.110亿左右D.150亿左右10.我国人口与资源之间的矛盾已十分突出,根据“木桶效应”,影响我国环境人口容量的最为突出的是______资源(按人均量最少计)的短缺()A.土地(尤其是耕地)B.淡水C.矿产D.森林11.环境人口容量的变化由小到大的排序,正确的是()A.原始社会—农业社会—现代社会—工业社会B.农业社会—原始社会—工业社会—现代社会C.工业社会—原始社会—农业社会—现代社会D.原始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现代社会下图为人口迁移示意图,据此回答12-14题。12.若此图表示二战后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则该图可能表示()A.从北美迁往拉美B.从亚洲迁往拉美C.从拉美迁往欧洲D.从欧洲迁往非洲13.若该图表示近年来我国民工流动的主要方向,则该图表示的民工流向可能是()A.从湖南流入广东B.从河北流往山东C.从新疆流往内地D.从华北流往重庆14.下列因素中,有利于人口从甲地迁移到乙地的是()A.乙地较高的工资待遇B.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C.交通、通信困难D.甲地优美的环境读中国农业区划委员会对我国各地的土地生产潜力和最大可能人口密度估算的部分数据,完成15-16题。15.造成两地区土地生产潜力差异的原因是()A.光照B.地形C.土壤D.热量16.青藏区环境人口承载力的特点是()A.地域广大,资源丰富,环境人口承载力大B.地处内陆,气候干旱,环境人口承载力小C.地理环境“高、寒”,生态脆弱,环境人口承载力小D.充分利用该地区丰富的太阳辐射能,可提高土地生产潜力和环境人口承载力17.我国社会发展应采用“科学的发展观”,其核心是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影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是()A.长期存在的资源短缺B.庞大的人口数量C.严重的环境问题D.不利的外部环境18.与环境人口容量呈负相关的因素是()A.资源量B.科技水平C.生产能力D.消费水平9.某地区某个月份人口死亡率骤然上升,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A.环境污染比较严重B.遭遇大的自然灾害C.医疗卫生水平下降D.经济发展速度减慢20.由于中国人口增长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张,因此,中国必须坚定不移地执行的两项基本国策是()A.保护环境、各民族平等B.计划生育、环境保护C.计划生育、控制城市发展D.环境保护、珍惜每一寸土地21.我国下列地区中,环境承载力最大的是()A.青藏地区B.珠江三角洲C.新疆南部D.云贵高原22.某个国家人口出生率是1.1%,死亡率是1.0%,它的人口再生产模式属于()A.原始型B.传统型C.现代型D.由原始型向传统型过渡人口的发展一定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