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最新【精品】范文参考文献专业论文论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论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摘要】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提出,我国到2020年要建成创新型国家,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对现行的素质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对于高等教育,要求我们培养出的人才不仅具有较高素质,还要能够在实际工作中时刻体现出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和当务之急。本文围绕创新素质的内涵、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意义与方式等问题展开论述。【关键词】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方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创新能力不足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国家安全。为了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我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依靠创新去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我国有效应对未来国际竞争的重大战略选择。在这种背景下,2005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提出,我国的目标是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要求素质教育必须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即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阶段。高等学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如何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是时代给我们提出的新问题和新要求。面对这样的新要求,我们一方面要从思想上认识它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更要找到正确的方法来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一、创新与创新素质的内涵创新是为满足新的要求或需要而在某一领域应用并取得成功的一种新的、原创的物质成果或精神成果,具体体现为新的产品、服务、工艺、技术、设计、想法或思想等。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江泽民同志曾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素质是指人在先天遗传素质基础上,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所获得的稳定的在创新活动中具备的心智特征。它是创新活动的内在动力机制,包括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人格和创新能力等。创新精神是指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精神;创新意识是指求新求变、精益求精的意识,具有这种意识的人不安于现状、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创新人格是指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具有钻研探索的内在动力和坚强意志,具有敢于尝试、敢于失败、敢于怀疑和批判的科学精神;创新能力是指具有丰富而扎实的基础知识、广阔的视野,以及较强的获取知识与运用知识的能力,善于开拓新领域的能力,尤其具备良好的创造技能,包括科学研究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以及创新成果的表达能力、表现能力和物化能力。创新素质较高的人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丰富的想像力和积极捕捉机会的能力,善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推陈出新。二、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意义素质教育是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各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这些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以及创新素质和实践能力等。培养创新素质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人格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教育活动。大学生在接受了有助于创新素质养成的教育之后,能够在学习和工作中表现出更强的创造力,能够对事物有更深入和独到的见解,也往往有更新颖更有效的处理问题的方法。同时,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大批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高素质人才。因此,旨在培养和提高创新素质的教学活动在当今大学教育中显得十分重要。高等学校肩负着培养创新人才的重任,只有认清形势、高度重视,科学地改革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营造有利氛围,才能培养出具有良好素质的创新型人才。三、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方式方法大学生接受创新素质教育,对其日后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大有益处。为此,高等学校应优化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以利于促进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提升。而在培养创新素质的过程中,必须同时利用好理论和实践两大教学环节,用理论教学为创新素质的形成打下基础,用实践教学来检验创新素质。1、改革课程体系与教学理念在优化课程体系的过程中,要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放在重要位置。加大跨学科课程的比例,以适应宽口径的要求;加大选修课的比例,以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促进个性发展;加大实践教学的比例,为培养创新能力创造条件;有条件的高校要开设创新教育课程,以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潜力;定期对社会、企业进行调查,根据市场的需要及时把新知识新课程引人课堂,从而强化基础、拓宽知识范围,为创新素质的培养提供条件。要勇于精简或删除那些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现实情况或需要的教学内容与课程,把那些反映当今世界最新研究成果的内容和与现实情况相一致的内容及时充实到课程中,把新颖、前沿和实用的知识及时引人到教学实践中,设置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课程,处理好教材相对稳定与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