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应用经济学必读书目产业经济学研究生必读书目和文章必读书目【1】奥利弗·E.威廉姆森.企业的性质-起源、演变和发展.商务印书馆【2】埃里克·弗鲁博顿,鲁道夫·芮切特.新制度经济学--一个交易费用分析范式.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3】张五常.经济解释-张五常经济论文选.商务出版社【4】斯蒂文·G·米德玛.科斯经济学——法与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5】杨治.产业政策与结构优化[M].北京:新华出版社必读文章【1】PorterM.ClustersandCompetitiveAdvantageofGlobal-CityRegions[R].Washington,DC:WorldCompetitiveCityConference,WorldBank,17一190ctober,2000【2】ScottAJ,StorperM.PathwaystoIndustrializationandRegionalDevelopment[M].London:Routledge,1992【3】安虎森,朱妍.产业集群理论及其进展[J].南开经济研究,2003,(3).【4】于树江,李艳双.产业集群区位选择形成机制分析.中国软科学,2004,(4)【5】刘颖琦,李学伟,李雪梅.基于钻石理论的主导产业选择模型的研究.中国软科学,2006,(1)【6】唐春晖,唐要家.技术模式与中国产业技术追赶.中国软科学,2006年,(4)【7】钱平凡.基于产业集群的我国科技创新的战略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04,(3)【8】郭晓林,鲁耀斌,张金隆,任锦鸾,任远.产业共性技术与区域产业集群关系研究.中国软科学,2006,(9)【9】李东.基于结构特征的商业模式创新:路径类型、产业效应与策略体系.中国软科学,2006,(11)【10】陈修颖,叶华.牵引空间战略与中国的产业空间结构重组.中国软科学,2006,(11)【11】胡汉辉,倪卫红.集成创新的宏观意义:产业集聚层面的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2,(12)【12】胡汉辉,周哗,刘怀德.地方产业成长的组织模式选择[J].产业经济评论,2005,(2)【13】江世银.中国区域产业结构形成及其趋同的历史分析[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5,(1)【14】张平,李世祥.中国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中的障碍及对策.中国软科学,2007,(7)【15】谷任,邝国良.产业集群、金融发展与产业竞争力.中国软科学,2007,(6)【16】秦臻,秦永和.中国高技术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中国软科学,2007,(4)【17】陈立敏,谭力文.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方法研究——兼论波特体系的内在矛盾[J].经济管理,2003,(24)【18】蓝庆新,王述英.论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现状与提高对策[J].经济评论.2003,(1)【19】张小蒂,孙景蔚.基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J].世界经济.2006,(5)【20】任寿根.新兴产业集群与制度分割——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新兴产业集群为例[J].管理世界,2004,(2)【21】李君华,彭玉兰.产业集群的制度分析[J].中国软科学,2003,(9)【22】丘成利.制度创新与产业集聚的关系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1,(9)【23】徐康宁.当代西方产业集群理论的兴起、发展和启示[J].经济学动态,2003,(3)【24】霍丽,惠宁.制度优势与产业集群的形成.经济学家,2007,(4)【25】关嵩山.区域性特色产业发展战略思路研究.经济理论研究,2007,(8)【26】周艳梅.跨国购并对东道国产业市场结构的影响.经济研究导刊,2007,(14)【27】方维慰.论世界产业布局的新动向[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6,(3)【28】王晓雷.对外经济均衡、产业结构升级与我国出口退税政策调整.税务研究,2007,(6)【29】孙斐,陈静.FDI与产业结构高级化相关性研究.浙江金融,2007,(8)【30】徐力行,高伟凯.产业创新与产业协同——基于部门间产品嵌人式创新流的系统分析.中国软科学2007,(6)【31】刘爱雄,朱斌.产业集群竞争力及其评价.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1)【32】刘恒江,陈继祥.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10)【33】张辉.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内在经济机理[J].中国软科学,2003,(1)【34】冯子标.产业政策创新促进山西经济持续发展.经济问题,2007,(8)【35】冯子标.产业选择及其实现途径[J].经济学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