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文言文断句技巧详解(含案例分析)1、利用对话标志断句(1)解析文言文常以“曰”“云”“言”为标志写人物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遇到对话时,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答者,明辨句读。文言文中,对话最易被发现,因为这里涉及到一些表示对话的标志性字词,如“曰、云、言”。但在这里我们需注意两点:一是对话中又有对话的情况,二是文中省略说话人和“曰”字的情况。(2)案例分析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分析:这一段中,有表对话的标志性词“曰”,但中间有两句省略了说话人和“曰”,就要特别注意了。答案: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2、借助文言虚词断句(1)解析古人的文章没有标点符号,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重要的标志。文言文多用虚词来表达语气或感情,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它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常见可以帮助断句的虚词如下:①【句首发语词】“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等常用于一句话的开头,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嗟夫、嗟乎、呜呼”表示感叹,前后都要断开。②【句尾语气词】“者、也、矣、兮、焉、耳、而已”等经常用于陈述句或判断句尾;“耶、与(欤)、邪(耶)”等经常用于疑问句末尾;“哉、夫”等经常用于感叹句尾。其后面一般要断开。③【疑问语气词】“何、曷、盍、胡、安、奚、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等词或固定结构之后,一般可构成疑问句,只要贯通上下文意,就可断句。(一般在词前断句,也有在词后断句)④【复句中的关联词】“虽、虽然、纵、纵使、如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是以、无论、岂、岂非”等词,在它们的前面一般要断开。⑤【句首时间词】“今、顷之、久之、少顷、未几、已而、一时、是时、既而、俄顷、俄而、忽、忽然”等时间词,前面一般可断句。⑥【居中连词】“以、于、为、则、而”往往用于句中,在他们的前后一般就不断句;(“而”表转折而且后面为一个比较长和完整的句子时,“而”前面要断开)。(2)案例分析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3、借助名词或代词断句(1)解析一般完整的句子都有主谓宾,而主语一般由名词或代词充当。名词一般为文章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在它们的前后往往要进行断句。名词或代词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因此,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如《孙权劝学》中“及鲁肃过寻阳”,先用全称,以下“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就不再提姓了。(2)常见人称代词人称代词做主语其前断句,做宾语其后断句。第一人称代词: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在下。第二人称代词: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卿。第三人称代词:之、其、彼。特殊词语:“或”相当于现代汉语“有的人”,“有时”,其前断句。4、通过找动词来断句(1)解析古汉语和现代汉语一样,主谓结构居多,但主语常省略,关键是抓住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以其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整体把握句意,进而可以正确断句。(3)案例分析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分析:句中动词有“期行、期、不至、舍去、乃至”,因此可区分出五个句子,其中有三个句子省略主语或者是承前主语。5、借助语法结构断句(1)解析文言文中涉及到很多文言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及一些固定句式。这些都是我们断句时很好的“帮手”。这些句式往往用虚词来达成,因而不少地方可以参考上文找虚词判断法。(2)案例分析①表示判断:……者……也、……者也、……也(注意“者”“也”两词分开与不分开的情况)。例句: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环滁皆山也。②表示疑问或反问:奈(若,如)……何、不亦……乎、何……之有、孰与……乎、其(何)……乎、安……哉(也)、岂……哉(邪)、何……为、况……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