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幼升小的纠结谁来解决(幼儿入园专题)精编.docx
上传人:睿达****的的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2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孩子幼升小的纠结谁来解决(幼儿入园专题)精编.docx

孩子幼升小的纠结谁来解决(幼儿入园专题)_1.docx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孩子幼升小的纠结谁来解决(幼儿入园专题)孩子幼升小的纠结谁来解决(幼儿入园专题)但是,这个衔接被不少人认为是知识的对接。当大部分孩子在进入小学前就已经掌握了小学第一学期,甚至掌握了整个一年级的文化课知识点的时候,那么,从进入学校第一天起,学生知识的“层次不齐”达到惊人程度。有个学校的老师曾这样介绍一年级新生:“对一个班27人摸底调查,发现识字在1000以上的有3人,一字不识的有4人,大多数识200至300字。数学老师开学第3天在课上口述了30道10以内的算术题,结果全做对的有8人,做对一半的有12人,一道都做不出的有10人。”如此差别,让老师的教学难度增加不少。同时,这样的差异让家长也恐惧不已,谁也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那几个一字不识,一道数学题也不会做的孩子。同时,一些家长也对现在的教学进度有所畏惧。现在小学生学习拼音的时间在一个月左右,一个学期的识字量近500个,尽管要求是只要认识就可以,但是,老师布置的抄写常常是包括能够默写的。受访者朱先生说:“我记得我上学的时候,拼音学了1个学期,现在压缩到1个月左右。如果其他孩子1个月学会了,我的孩子学不会,那他就会感到恐惧,减少自信。所以,只好在入学前先学习起来。”一家小学的教导主任胡老师告诉调查人员,一些好的小学,一年级新生,不敢说100%都进过学前班,至少90%以上。入园须知于是,学生减负尽管一再成为社会的热点话题,但是,受访者感觉减负太难。调查显示,只有25%的受访者认为减负会有效果;有15.6%的受访者表示不知道有没有效果;而认为很难见效的达59.4%。受访者杨先生说:“减负是大家的共识,问题是到现在为止,我们还没有明确什么是学生的‘负担’,也找不准减负的关键点。现在是幼儿园禁止上小学的文化课,兴趣班,小学开学就要上文化课。结果,大家去找私立培训学校。小学、中学的这个‘负’不但没有减,反而越来越提前。”“幼升小”,焦虑背后是什么?让自己的孩子参加学前班学习知识,就像高考一样,大部分家长并没有指望孩子将来成龙成凤。调查显示,大多数家长对孩子的期望是将来成为一个拥有一定技能的人,一个平平安安的普通人。参加学前班,与其说是期望值高,不如说是担忧孩子落伍。因此,有人说这是“家长的焦虑”。本次调查,我们访问了一些社会学者,对学前班现象进行分析。学前班的兴起,从表面上看,是表现了家长的焦虑。其实反映了更广泛的社会心理。首先是升学统一考试和创新精神的碰撞。统一的升学考试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容易影响孩子创新精神的培养。但是,在教育资源不平衡的当下,考试或许是最公平的选择。显然,在一个以考试为主的教育体系中,补课是无法杜绝的。其次是文化知识和技能的碰撞。中国的传统观念里,“劳心”和“劳力”的区别是非常大的,“劳心”者往往高人一等,即使在“搞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时候,千军万马还是涌向高考的独木桥,卖茶叶蛋的主要是大妈。第三是家长成长的时代印记。现在“幼升小”的父母,主要出生在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80年代前期,他们求学工作的时候,也是竞争最激烈的时期。因此,希望自己的孩子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这一时代观念也比较强烈。,当前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