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学习任务1铧式犁的使用与维护学习任务1铧式犁的使用与维护一、铧式犁的种类悬挂犁——悬挂犁通过悬挂架的上悬挂点和两个下悬挂点与拖拉机相铰接,靠拖拉机的液压提升机构升降。半悬挂犁——半悬挂犁是在悬挂犁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机型,在运输状态下,机具的质量前半部分由拖拉机承担,后半部分由机具承担。二、悬挂犁的构造1.犁铧2.犁壁3.犁侧板4.犁柱与犁托圆犁刀在主犁体前切出垂直沟壁,减轻主犁体胫刃上的压力以及切断杂草和残茬,改善覆盖质量。犁架是犁的主要支承部件,犁的绝大多数零部件都直接或间接地装在犁架上,因此犁架应有足够的强度来传递动力。悬挂装置由悬挂架和悬挂轴组成,采用三点悬挂方式与拖拉机相连,包括一个上悬挂点和悬挂轴的两个下悬挂点。三、犁的使用调整高度调节法作业时液压悬挂装置与农机具为铰连接,液压系统处于浮动状态,通过改变限深轮相对机架的高度来调节耕深。3.力调节法力调节法适应于整体式或半分置式液压系统,工作时通过力调节手柄位置设置耕深,手柄向下,耕深增加。在作业中若工作阻力增大,工作深度自动变浅,阻力减小,耕深自动增加,即根据不同的工作阻力情况,通过力调节机构,自动调节工作深度,使拖拉机的负荷均匀。(三)犁的水平调整悬挂犁在作业中的行走方法对耕地质量有很大影响,对行走方法的要求是:耕后开闭垄少,地面平整,地点空行程短,工作效率高,方法简单便于记忆。最基本的行走方法是内翻法和外翻法,当地块较宽时可采用套耕法作业,双向犁可采用梭形耕法。(1)每次耕作后,应及时清除犁上的泥沙或缠草,检查各部件紧固情况。(2)限深轮调节螺杆、悬挂轴轴颈应经常加注润滑油,保证转动灵活。(3)长期存放时,应在犁体曲面上和调节螺杆上涂上黄油或防锈油,并将犁体垫离地面,置于干燥处。思考与训练学习任务2旋耕机的使用与维护1.主梁2.悬挂架3.齿轮箱4.侧边传动箱5.平土拖板6.挡土罩7.支撑杆8.刀轴9.旋耕刀(一)机架机架机架包括齿轮箱壳体,左、右主梁,侧板及侧边传动箱壳体。二、旋耕机工作过程(一)刀片的安装方法1.交错安装法2.内向安装法3.外向安装法(1)安装旋耕机时应先切断拖拉机动力输出轴动力,取下输出轴罩盖,对准旋耕机中部倒车,与左、右悬挂销轴对齐,挂接好旋耕机。(2)然后将带有方轴的万向节装入旋耕机传动轴上,提起旋耕机,用手转动刀轴看其运转是否灵活,再将带方套的万向节套入拖拉机动力输出轴固定。(3)安装时应注意:方轴和方轴套的叉形接头应在同一平面内,若装错,工作中万向节处会发出响声,旋耕机振动加大,并可损坏机件。(一)左、右水平的调整(二)前后水平的调整(三)耕深调整(四)碎土性能调整(五)提升高度调整旋耕机的构造特点决定了其旋耕方法不同于犁耕,常见旋耕作业行驶方法有绕行法、梭形法和套耕法三种。(1)每天工作后应及时清除轴承座、刀轴及挡土罩等处的积泥油污,检查并拧紧各连接部分螺钉和螺母。(2)检查齿轮箱油面,不足时添加齿轮油。(3)按说明书规定向十字轴等润滑部位加注润滑脂。(4)检查刀片是否缺损,紧固螺栓有无松动,必要时补齐拧紧。(5)检查有无漏油现象,检查刀轴两端油封是否失效,必要时更换油封、纸垫。(6)作业结束彻底清除外部积泥、油污、尘土杂草,连接部位涂油防锈。(1)对整机进行彻底清理,加补油漆,传动部件加注润滑油。(2)所有螺栓连接部位涂油防锈,所有销轴、花键轴进行涂油防锈。(3)盖好防护罩,贮存在干燥通风的库房内。安全作业提示思考与训练学习任务3秸杆粉碎还田机的使用与维护1.限深滚筒2.刀片3.刀轴4.皮带轮5.联轴器6.齿轮箱7.传动轴锤爪式秸杆粉碎还田机的工作部件是锤爪,采用铸钢制造,适用玉米、高梁和棉花等秸秆强度比较大的作物秸秆的粉碎。甩刀式秸杆粉碎还田机的工作部件是刀片,可围绕销轴转动,刀片的形状有直刀和弯刀两种。二、秸杆粉碎还田机作业前准备(1)卸下拖拉机动力输出轴盖及还田机输入轴帽,将花键及方轴结合部位涂上油脂,还田机停放在平坦的地方,拖拉机对准还田机中部倒车,当拖拉机下拉杆销孔与还田机接板销孔重合时,将连接销轴插入,同时用锁销将销轴锁好。(2)将方轴节叉一端与拖拉机动力输出轴相连,插上锁销。(二)纵向水平调整将还田机地支承板移至合适的调整孔,把固定螺栓上紧后落地,调整拖拉机中间拉杆长短,以粉碎刀尖离地2~3cm为宜,此时,机壳前端最低处与地面的距离必须在20~25cm之间,传动轴的倾角应保持在10°以内。还田机在此状态下作业,负荷小,作业质量好,能充分发挥秸杆粉碎还田机的机械性能。(三)留茬高度调整把还田机升起,拧松滚筒两边吊耳上的紧固镙钉,在上下四个孔内任意调整,向下调留荐高度变高,向上调留茬高度变低,调整完后拧紧螺栓,也可用改变提升拉杆的方法进行调整,但以第一种方法最好。(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