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摘南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2年第1期对偶与对联严恩置对联来源于对偶,对偶发展为对联,中间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和复杂的演变过程。任何事物的产生,都不是骤然产生的,都有一个胚胎孕育阶段,经过量变而引起质变。对联的产生也是如此。它的胚胎孕育阶段,即量变阶段,就是汉语的对偶修辞格的、运用和骄文律诗创作阶段。汉语对偶修辞格在我国殷周时代就有了,即在奴隶社会开始时就有了。这种对偶式语句现在还保存在春秋战国时代的书面语言材料和一些大型著作中。当时用书面语言记。录下来的著作只有散文和韵文两类这两类文章都有对偶句。散文如《尚书,大禹模》·中有“满招损,谦受益”的对偶句,韵文如《诗经小雅》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对偶句。屈原的长诗《离骚》中更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的对偶句。有人论证为什么在文章中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他们认为。一是由于我国文字极大多数是单音字,易于组合,二是出于人心之能联想,(见《文心雕龙》范注),由日想到月,由山联到水,三是由于文章本身的需要和文学上审美的需要,文句概用单词,匪。徒口吻离调,亦且艰于记忆所以对偶之形成,实出于行文之自然。这种说法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到了两汉时代,对偶句在文章中运用得更为纯熟在散文中杂以对偶,形成骄散相。间,使句子参差错落,好象山泉入涧,珠走玉盘,铿锵有声贾谊的《过秦论》,司马相如的辞赋,王褒的《圣主得贤臣烦》,杂以对偶,冯衍的文章纯以排偶之笔行之。正如刘舰在《文心雕龙·丽辞》中所说.“迭用奇偶,节以杂佩,乃其贵耳”。也就是。说:“须有数行整齐处,须有数行不整齐处”(李省卿《文章精义》)这样,手法更多,文势错综,有波有折,腾挪落宕,就容易增添文章的气势和意味,提高感染力。不过,秦汉及其以前的文章中的对偶,要求不很严格,结构、语言可以稍有错综,字数也可以稍有出入,韵律和位置的对应,也没有固定的要求,似乎是不经意为之,是出于自然的流露。。到了魏晋南北朝时代就不同了,要求更严格了齐永明年间,周顺发现汉语有平上。去入四种声调,著《四声切韵》同时,沈约等人将四声的规律运用于诗歌创作,提出作诗要避免八种声韵方面的毛病,开始讲究平仄,对偶句中也就讲究声韵,出现了声韵对偶。不仅诗歌创作开始注意声韵对偶,“其为文也,大抵编字不只,捶句皆双,修短取。.均,奇偶相配”(刘知几《文通叙事》)这就是魏晋南北朝的辞句排比整齐,字义虚。。实相对的骄文到了唐代,骄文特盛,排律兴起王勃的《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就是全用对偶句组织成文的,是典型的骄文白居易的《泛太湖书事寄微之》除首尾四。句外,则是全用对偶句组织而成的长诗,是典型的七言排律有人说,单个的词语两两相对,叫对偶;一连串的词语各自两两相对,如同排行整。。齐的仪仗队那样,就叫对仗对仗的名称就是由两两成对的仪仗队的排列形式而来的。这样把“对偶”和“对仗”区别一下也未尝不可大致可以这样说,秦汉以前的对偶句。称之为对偶,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对偶句则称之为对仗实际上应该这样说,秦汉以前的对偶句出之自然,所谓“近于言语之自然而无牵强刻削之迹”(钱玄同语),魏晋南北。朝以来的对仗多是人工为之,有些“使文多拘忌,伤其真美”(钟嵘《诗品》)汉语对偶修辞,到了魏晋南北朝时代不仅有写作文字的实践,而且有人对“对偶”进行理论总结,例如上面所述的周顺、沈约“四声八病”之说,以及刘挪《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等书,都对“对偶”的利弊进行了分析,总结了对偶句的种类和对偶的声律等。·。刘腮在《文心雕龙丽辞》中对“对偶”进行了分类他说:“故丽辞之体,凡有。。。四对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反对为优,正对为劣言对者,双比空辞者也,事对者,。。并举人验者也反对者,理殊趣合者也,正对者,事异义同者也”丽辞就是对偶,可。以分为四种从体裁上分,可分为言对和事对两种,从内容上分,可分为反对和正对两种。所谓“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只是相对而言。至于“反对为优,正对为劣”,这里的“劣”不能理解为“坏”,不能说“正对”都是坏的对偶,只是比较而言,有高下。之分而已所有这些理论,都是正确的,对律诗对仗句的创作和对联创作都有指导意义。。刘舞还在《文心雕龙二声律》中说:“凡声有飞沉,响有双迭双声隔字而每封,。迭韵杂句而必睽,沉则响发而断,飞则声扬不达并辘护交往,逆鳞相比,迁其际会,。则往赛来连,其为疾病,亦文家之吃也。”双迭,指双声迭韵飞沉,言平声有阴阳之分,阴声清而扬上,阳声浊而抑下。刘舰指出:双声的字不能隔开来用,迭韵的字不但在一句里不能隔开来用,而且也不能分在两句来用,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