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为邦本(神州漫步).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3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民为邦本(神州漫步).doc

民为邦本(神州漫步).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民为邦本(神州漫步)2012年08月15日来源:HYPERLINK"http://paper.people.com.cn/rmrb/paperindex.htm"人民网-《人民日报》2011年7月,我沿着四通八达的“村村通”公路,南至皖南山区深处,北至淮北平原腹地,对安徽省正在实施的民生工程,进行了较为深入的采访。过去五年,安徽省民生工程项目由2007年的12项扩展到2011年的33项,年投入资金由2007年的78亿元提高到2011年的468亿元。正值江淮大地最炎热的日子,沿途绿树葱茏,庄稼茂密,人心安定,村舍安详。安徽的民生工程,大部分是在农村实施,因此采访也主要是在一些偏远的地方。宿州市永安镇敬老院82岁的宁宗礼老人,迎上来拉住我的手,一边说话一边指点着院子里的菜地,腿脚硬朗,精神矍铄。在接下来的叙述中,还会有很多像他一样的面孔,在雨水充沛的7月乡村浮现,脸上闪耀光芒。《尚书》上说“民为邦本,本固邦宁”,随着采访的步步深入,我特别强烈地感受到,民生工程对广大乡村的改变,对人心向背的影响。关键词:村村通村民们对外面的世界并不陌生。借助广播电视“村村通”,他们能够在第一时间,知道这个地球上发生的大事。7月22日一大早,晨雾还没散去,我们就出发了,这一天的目的地,是泾县桃花潭镇的菥荻行政村,是泾县西南最偏远的一个村子,在重重叠叠的大山里。山路难走,狭窄而崎岖,崖石嶙峋,我们的车速,仅为每小时20公里。两边的山崖上蒹葭苍苍,古老《诗经》里描述过的植物,还在这里。菥荻行政村在太平与青阳交界,上下两个自然村,仅有280户人家,980口人。2008年,安徽省将12项民生工程,扩大到了18项,新增的6个项目中,就有农村公路“村村通”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安徽省政府出台了农村公路“村村通”工程建设实施意见,2006年到2010年,全省计划完成农村公路建设投资150亿元以上,新建、改建农村水泥(沥青)路6万公里,基本实现全省所有建制村通水泥(沥青)路的目标,覆盖人口5000万人。因为“村村通”工程的实施,今天的安徽乡村,公路已经四通八达。作为泾县最偏远的村子,菥荻于2008年8月5日,北京奥运会开幕的前三天,进入了安徽省广播电视“村村通”的行列。早他们一天,六安市城北乡二十铺的农民杨大林于晚上7点,准时打开了电视机,收看央视一套的“新闻联播”和“奥运有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惠及全省700万偏远、贫困地区的农民。美国总统奥巴马、俄罗斯总统普京、八国峰会、金融危机、探底、回暖、伦敦奥运等等,这些与村民们的生活似乎有点远的名字,就这么回荡在村民们耳边。民生工程是以创造社会公平、维护社会公平和缩小社会不公平为出发点和目标的政策体系,是一种经济成果的共享机制。在这里,他们通向世界。关键词:应保尽保76岁的周裕俭有一对智障儿子。他最担心的是自己死后,两个儿子怎么活,镇上的同志以肯定的语气说,共产党会伸手的!农村低保制度一直是民生工程中的“重头戏”,有了这个制度做保障,周老汉不必再担忧了。2009年安徽省民生工程再次扩容,由2008年的18项扩展到28项。作为28项民生工程的第一项,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继续“提标扩面”,保障人数由186.18万人增加到208.32万人,保障标准由860元提高到1000元。和周老汉同村的张志民老太太,今年84岁,有一个女儿,嫁在离本村不远的周陈庄。女婿因病去世后,女儿家庭困难,张老太也失了保障。还好实行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老太太吃上了低保。她很仔细地拿出一个手巾包,一层一层地打开,把“一卡通”拿给我看,说一二季度的低保金,还有各种“粮补”,都已经到账了。老太太很小心地把“一卡通”收回去,又一层一层地包好。低保金是通过“一卡通”,发放到低保对象的手中。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省、市、县建立农村低保对象基础信息数据库,对农村低保对象实行年度复核、季度调整。宿州市永安镇大许村娄彬一家三口,享受一类低保,每人每年1000元生活补助。娄彬患小儿麻痹症致残,他的妻子也是残疾人。他家的三间瓦房,是在国家彩票公益金的资助下盖起来的,盖在村小学的门口,为的是能开个小卖铺,补贴家用。为生活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之下的社会成员提供满足最低生活需要的物质帮助,是社会的“最后一道安全网”,因此必须力争做到“应保尽保”。2007年底,合肥大圩镇的五保户黄守春老人搬进了大圩镇新建成的敬老院,院里有80多个老人,每月发零用钱,住的是两人一间的“标间”,屋里有大彩电、电风扇,被褥全新。宿州市永安镇82岁的宁宗礼老人,住在永安镇的敬老院里,也属于集中供养的五保户。他是抗日战争时期的老军人,1944年入伍,1954年复员,一辈子没结婚。过去在农村中,这样的人被称为“寡汉条子”,晚景很凄凉。现在好了,现在各乡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