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海燕教案海燕教案(通用14篇)海燕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初步了解作者及课文的写作背景,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象征、烘托、对比手法在课文中的运用。2、诵读过程中,引导学生有创意的阅读,把握散文诗的优美意境,让学生生成阅读鉴赏能力。3、品味文章用词的准确性,积极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尊重学生的富有个性化的独特体验,把握“海燕”的艺术形象。二、过程与方法:以学生自读为主,师生平等对话,合作探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味语言、体会作品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海燕”精神的内涵,结合生活,把握“海燕”精神的现实意义。培养学生勇敢、顽强、乐观、自信的品质,培养积极的情感态度。教学重点通过朗读,品味文章的语言,进行反复的比较赏析,把握“海燕”的艺术形象,领会“海燕”精神内涵。掌握象征的写法。教学难点随着环境的变化逐层深入的把握海燕形象,使阅读向纵深发展。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境导入二、检查预习1、简介作者2、时代背景3、检查字词三、整体感知1、播放朗读录音。要求学生认真听读,感悟课文内容。2、理清文章结构。3、作者重点描写的形象是什么?4、文中除了写海燕还写了哪些鸟?5、为了描写海燕作者设置了一个怎样的自然环境?四、合作探究1、默读文章4、5、6段说说海鸥、海鸭、企鹅和海燕各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2、在文中找出写环境的句子,思考环境是如何变化的?五、深入探究1、文中哪些事物有象征意义?分别象征了什么?2、结合文章最后一句话说说本文的写作目的是什么?六、拓展延伸你从海燕的身上能学到什么?如何做新时期的海燕?七、作业以《海燕:我心中的歌》为题,写一篇随笔。八、板书设计海燕海鸥、海鸭、企鹅正面描写对比侧面描写突出海燕英勇乐观之美赞扬———————讽刺海燕教案篇2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内容,弄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2、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揣摩某些词语的使用。3、进一步学习状物描写的方法。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乡愁”的内蕴重点:感受本文的语言美,学习它多种表现手法相结合的写作方法。要点: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朗读课文,梳理全文结构,把握文章写作对象的具体特征。教学过程:一、分组朗读课文,正音解字。二、默读课文,分析课文内容。这是一篇优美的咏物寄情的散文,文章通过对小燕子这一可爱形象的描绘,抒发了作者浓的乡愁,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与热爱之情。全文分前两部分,一是对故乡小燕子的回忆;二是对海燕的细致描绘。正是出于对故乡的强烈思念,作者才把海燕和家燕这两种很不同的燕子联系在一起写,并发出感叹。应引导学生把握课文中两种燕子的特征,并从它们的联系中发现作者的写作意图。可向学生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推测、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设问题:1、从内容上看,文章可分几个层次?2、课文的题目是《海燕》,为何一开始写的却是故乡的家燕?3、比较故乡的小燕子和海上小燕子的各种特征,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它们联系起来写?4、试说说本文的记叙线索是什么。※板书:燕子外形活动背景飞翔记叙线索——“乡愁”(作者对故土深刻的思念)三、练习。四、小结课文,布置作业。1、抄写本课的生字词并解释。2、反复诵读课文,品味文章的语言特色。海燕教案篇3【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散文诗的一般特点。能力目标:1、引导学生把握散文诗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诗歌的能力。2、品味文章用词的准确性,积极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德育目标:领会“海燕”精神的内涵,结合实际,运用发散思维,使学生把握“海燕”精神的现实意义。【教学重点】:1、品味文章用词的准确性。2、理解“海燕”精神的内涵,把握“海燕”精神的现实意义。【教学难点】:理解对比、衬托、象征等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教学方法】:1、诵读法。2、提问法。3、练习法。【教学用具】:多媒体CAI课件【教学课时】: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导入新课:提问:你为什么喜欢诗歌?或者你喜欢诗歌的什么?(学生的回答可能涉及:语言优美、情感丰富、有强烈的节奏感)但是可能有一些同学对散文是情有独衷,是因为散文不仅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外,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如果我们要饱览这两种眼福,怎们办呢?一种新的文学样式为我们提供了方便。同学们说:哪一种文学样式?(散文诗)今天我们就走进【板题】:海燕高尔基去感受这一文学样式。二、作者简介。(投影,并请一位同学朗读。)高尔基: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作家,社会主义文学的奠基人,著有《高尔基全集》。著名作品有“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代表作《母亲》。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1、教师播放范读。要求:学生不要看书,看屏幕,仔细聆听,发挥想象,去感受你听到了什么。提问:用一句话概括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