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三年级上《孔子拜师》课文人教版三年级上《孔子拜师》课文《孔子拜师》这篇课文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内容。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孔子作为一名远近闻名的老师后,却依然拜老子为师,同时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的传授给孔子的故事。下面是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课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孔子拜师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曲阜和洛阳相距上千里,孔子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几个月后,终于走到了洛阳。在洛阳城外,孔子看见一驾马车,车旁站着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穿着长袍,头发胡子全白了,看上去很有学问。孔子想:这位老人大概就是我要拜访的老师吧!于是上前行礼,问道:“老人家,您就是老聃先生吧?”“你是——”老人见这位风尘仆仆的年轻人一眼就认出了自己,有些纳闷。孔子连忙说:“学生孔丘,特地来拜见老师,请收下我这个学生。”老子说:“你就是仲尼啊,听说你要来,我就在这儿迎候。研究学问你不比我差,为什么还要拜我为师呢?”孔子听了再次行礼,说:“多谢老师等候。学习是没有止境的。您的学问渊博,跟您学习,一定会大有长进的。”从此,孔子每天不离老师左右,随时请教。老子也把自己的学问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人们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孔子拜师》知识点一、多音字:1、差chā差错;chāi出差;chà差不多;cī参差2、行háng各行各业银行;xíng日行千里行不通3、露lù风餐露宿;lòu露脸,露马脚4、闷mèn纳闷;mēn闷热闷气二、近义词:闻名—著名、有名渊博—广博拜访—拜见纳闷—疑惑特地—特意传授—教授佩服—敬佩敬重—尊重迎候—等候大概—大约、可能请教—讨教三、反义词:闻名—无名渊博—贫乏长进—退步敬重—轻视风餐露宿—养尊处优四、词语解释:1、渊博:(学识)深而且广。2、风餐露宿: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3、日夜兼程:形容不分白天和黑夜地赶路。4、风尘仆仆:比喻旅途的劳累。5、纳闷:疑惑不解。6、佩服:感到可敬而心服。7、相距:相互间距离。8、风餐露宿: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风餐,在风里吃饭;露宿,在室外或野外住宿。9、大概:大致的内容或情况。10、迎候:到某个地方等候迎接(到来的人)。11、请教:请求指教。12、毫无保留:一点儿也不保留。毫,数量极少,一点儿。毫不费力、毫无办法、明察秋毫、秋毫无犯13、止境:尽头14、品行:有关道德的行为。五、词语辨析:1、渊博广博二者都有宽广的意思。但渊博是专指学识深而且广,而广博则着重指范围大,知识多,还可指胸怀等。、例:这位渊博的学者为听众们展示了一个广博的世界。2、大概大约都有大致的情况的意思。区别在于:大概侧重表示对情况的推测,有时也表示对事物数量的估计;大约侧重表示对事物数量或时间的粗略估计,有时也表示对情况的推测,表定程度比大概轻。例:工人大概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来完成这件作品。那大约是二十年前的事了。六、词语听写:相距学问纳闷迎候等候止境长进请教保留传授敬重品行远近闻名风尘仆仆闻名渊博风餐露宿日夜兼程请教毫无保留佩服七、孔子的名言1.温故而知新。(时时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由此就能获得新的更深的知识)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如果几个人在一起走,其中必定有可以作为我老师的人)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了然后按时温习,不也是高兴的吗?)4.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呀!)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7.默而识zhì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拓展: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子姓,以孔为氏,名丘,字仲尼。家中排行第二。“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在春秋战国时期,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成年男子都可以称为“子”,而且都希望别人称自己为“子”,因为“子”还是一种爵位,所谓“公侯伯子男”也。但是,真正能获得别人以“子”相称的,一般是两种人:要么在社会上公信力较高的,如“老师”;要么就是较有道德的贵族;孔子、老子属于前者。而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在天道观上,孔子不否认天命鬼神的存在,但又对其持怀疑态度,主张“敬鬼神而远之”。孔子与孟子并称“孔孟”,孔子被尊为“至圣”,孟子为“亚圣”。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同时精通易经《十翼》所作者,孔子是中国古代突破对自然山水宗教式态度的第一人,我爱大自然更爱自然山水,大自然包涵灾难、地震、龙卷风、恐龙的灭绝等,而自然山水是永存的好风水,提出了“知者乐水,仁者乐山”(《论语·雍也》)的著名美学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