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课程性质、地位和作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主干课程,其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本课程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观察和分析问题,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自觉地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课程内容及学时分配课堂教学总学时:48学时。绪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4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必然性,掌握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认识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教学重点: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教学难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教学内容:一、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现代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马克思主义有广义与狭义之分。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从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它既包括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也包括列宁主义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二、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马克思恩格斯在对人类文明继承与创新的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科学。三、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是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立场。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与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实现共产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四、努力学习和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青年学生要在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中学习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第一章物质世界及其发展规律7学时教学目标或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把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和实践的基本观点,掌握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根本方法,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打下理论基础。教学重点: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2、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3、对立统一规律;4、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教学难点:1、哲学物质概念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问题;2、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3、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教学内容:一、物质世界和实践哲学基本问题,客观实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世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也是实践的。二、世界的普遍联系与发展联系与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与发展的普遍性和多样性。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其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三、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自然规律与社会规律都是客观的。意识的能动作用及其表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是辩证统一的。第二章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7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认识的本质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以及实践和认识的相互作用。理解和掌握认识过程的辨证运动机制及其发展规律。树立客观真理的观点,弄清真理和谬误的本质区别,领会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辨证统一,掌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根本标准。教学重点:1、科学的实践观及其对认识的决定作用;2、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问题。教学难点:1、对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阐述问题,乃是一个有争议的难题。其一,实践是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其二,实践的总和才是检验中立的根本标准与实践标准的绝对性是什么样的关系;其三,实践检验与正确理论(人类理性)和逻辑证明的关系问题;2、价值和价值评价的标准问题。教学内容:一、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又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实践和认识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是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二、真理与价值真理的客观性和真理的绝对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与价值是辩证统一的。三、认识与实践的统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6学时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要使学生把握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及其重要意义,全面理解掌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把握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其特殊形式。了解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弄清阶级斗争、革命和改革、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掌握历史人物的作用和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教学重点:1、两种对立的历史观及历史观的基本问题;2、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