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王中宇:“财产性收入”—一个观察社会性质的视角财产:私人银行的视角个人“资产”总量HYPERLINK"http://www.wyzxsx.com/editor.asp?ChannelID=1&ShowType=0&tContentid=Content"\l"_Toc249758006"“资产”分布:群体分化观察思考之一:“中国根本不存在两极分化”?思考之二:“姓社姓资”?思考之三:“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思考之四:史鉴历历十七大报告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这提示笔者:“财产”和“财产性收入”是观察国民收入结构的一个独特视角。财产:私人银行的视角“财产性收入”在经济学家那里被称为“按要素分配”,据以参与分配的要素就是“资产”,谁拥有资产,谁就有权分享利润,资产越多分享的份额越大。经济学家们热衷于论证这套机制的合理性,但对“财产”及“财产性收入”的规模、分布与发展趋势则避而不谈。《统计年鉴2008》上,在城调队、农调队的入户调查数据中,2007年城镇居民的人均“财产性收入”为348.53元,占其总收入的2.34%;农村居民的“财产性收入”为100.95元,占其总收入的1.74%。这点收入对居民而言微不足道,而人均值掩盖了全社会“财产”的规模、分布与发展趋势。最关心这个“财产”的规模、分布与发展趋势的是“私人银行业”。1996年,LynBicker把私人银行定义为:“私人银行是为拥有高额净财富的个人,提供财富管理、维护的服务,并提供投资服务与商品,以满足个人的需求。”对这个行业而言,“财产”的规模、分布与发展趋势决定了自己的市场环境,他们不能不进行研究。2005年,金融界感到了金融脱媒的沉重压力,存贷利差为银行提供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窄,“商业银行面临资产方和负债方变革的双重挑战,‘金融脱媒’现象使得商业银行面临业务经营方式的转型。”(李倩《金融脱媒深化四大银行寻求对策》2005年08月17日金融时报)在这个背景下,“私人银行”业务成了银行界眼中的新大陆。2007年,多家银行都成立了自己的私人银行中心,目标客户直指最富有阶层,为他们服务被视为银行对抗金融脱媒的有效方式之一。当时招商银行副行长唐志宏如此形容这个领域的兴起:“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对抗金融脱媒私人银行竞争开局》2007年12月27日第一财经日报)面对这片“新大陆”,从业人员需要进行理性而务实的市场分析。2009年3月30日招行与贝恩公司联合推出了调查报告《2009中国私人财富报告—中国私人银行业:坐看风起云涌》。2009年11月,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BCG)推出了类似的报告:《中国财富管理市场—为中国高端客户度身打造最佳价值定位》。这为我们观察“财产性收入”打开了一扇窗口。招行报告关注的是“个人总体持有的可投资资产”,所谓“可投资资产”是个人投资性财富的总量,它包括个人的金融资产和投资性房产。其中金融资产包括:现金、存款、股票(指上市公司流通股和非流通股,下同)、债券、基金、保险、银行理财产品、离岸资金和其他投资(商品期货、黄金等)等;不包括自住房产、非上市公司股权及耐用消费品等资产。而波士顿报告关注的是“包括所有家庭而不只是富有家庭的管理资产额”。所谓“管理资产”包括:现金存款、货币市场基金、直接或间接持有通过管理投资的股票、以及在岸和离岸资产。不包括投资者的自营企业、住宅和奢侈品投资。波士顿报告的“管理资产”与招行报告的“可投资资产”大体相当,但表述不同。招行报告逐一罗列了资产的类别,而波士顿报告中的“直接或间接持有通过管理投资的股票、以及在岸和离岸资产”比较含混,不知是否包括招行报告中提及的“保险、银行理财产品”和“其他投资(商品期货、黄金等)”。由于没找到学术性的研究报告,笔者只能退而求其次,通过这类商业性报告进行观察。个人“资产”总量个人或家庭共有多少“可投资资产”或“管理资产”?两个报告分别给出了评估(见图一、二)。图一:中国2006-2009年全国个人可投资资产总体规模(摘自招行-贝恩公司报告)图二:家庭管理资产总额:2003-2008年(摘自波士顿报告)为比较这两个报告,将波士顿报告提供的数据按当年汇率换算成人民币,并用当年GDP来衡量这将两组数据(见图三):图三:个人资产的规模及演变我们看到,招行报告中的“个人可投资资产”大于波士顿报告中的“家庭管理资产”,但两者的走势一致。值得注意的是,相对于GDP,两者都已大到不可忽视的程度,追逐“财产性收入”的个人资本,事实上已经成为我国经济体系中的重要动力。“资产”分布:群体分化观察如此巨额的“可投资资产”在国民中是如何分布的?招行报告定义了两个人群:高净值人群:指可投资资产超过1千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