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化学第四章自然界的水重点知识归纳.pdf
上传人:一吃****春晓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PDF 页数:7 大小:226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人教版初中化学第四章自然界的水重点知识归纳.pdf

人教版初中化学第四章自然界的水重点知识归纳.pdf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每日一练)人教版初中化学第四章自然界的水重点知识归纳单选题1、工业生产硫酸中的某一步反应用微观模型图表示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反应前后硫元素的化合价从+2价变成+3价B.参加反应的反应物间分子个数比是1:1C.反应前后分子数目不变D.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答案:D解析:A、反应前含硫分子是SO2,硫元素的化合价是+4,反应后含硫分子是SO3,硫元素的化合价是+6,故A项说法错误;B、由转化图示可知参加反应的两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2:1或1:2,故B项说法错误;C、由图示可知,反应前有4个分子,反应后有3个分子,可知反应前后分子数目发生改变,故C项说法错误;D、由图示可知反应前的物质含有两种分子,即两种物质,而反应后虽然也含有两种分子,但其中一种是多余的反应物,生成物只有一种,故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化合反应特征,故D项说法正确。故本题选D。12、下面有关水的说法或实验,正确的是()A.水是由氢分子和氧原子构成的B.电解水实验生成的氢气与氧气的质量比为2:1C.水是由氢元素与氧元素组成的D.我们拥有的水资源非常丰富,不需要节约答案:C解析:A、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故错误;B、电解水实验生成的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为2:1,故错误;C、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的,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该实验证明了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故选项说法正确;D、地球上淡水资源很匮乏,需要节约使用,故错误;故选C。3、科学家预言:“水不久将成为一个深刻的社会危机”.这主要是A.地球上的水储量很少,不能满足人类的需要B.地球上的淡水资源不足且分布不均,而人类活动所需的水量又不断增加C.由于温室效应的影响,地球表面平均气温升高导致水不断被蒸发D.土地沙漠化日趋严重,使大气中水蒸气不断减少答案:B解析:A、地球上水很少,但是合理使用能满足人类的需要。故A错误;2B、地球上的淡水资源不足且分布不均,而人类活动所需的水量又不断增加是将来水资源危机的原因。故B正确;C、温室效应的影响是使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而由于地球表面气温的作用,水会被不断蒸发掉是自然现象,与题干没有因果关系。故C错误;D、土地沙漠化,使空气中水蒸气不断减少与水危机没有因果关系,故D错误。故选:B。4、下列现象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A.湿衣服晾干B.酒精燃烧C.矿石粉碎D.蜡烛熔化答案:B解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A、湿衣服晾干是水分子做无规则的运动,没有新物质的生成,故是物理变化,故错误;B、酒精燃烧有二氧化碳和水生成,是化学变化,故正确;C、矿石粉碎是矿石的形态发生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故是物理变化,故错误;D、蜡烛熔化是蜡烛由固态变为液态,没有新物质生成,故是物理变化,故错误。故选B。5、对下列物质构成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A.铜是由铜原子构成的金属单质B.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气体单质C.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化合物D.氯化钠是由氯化钠分子构成的化合物答案:D解析:3A、铜属于金属单质,是由铜原子直接构成的,说法正确;B、氧气属于气态非金属单质,是由氧分子构成的,说法正确;C、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化合物,说法正确;D、氯化钠是离子化合物,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说法错误。故选:D。填空题6、水是日常生活中配制溶液最好的溶剂,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1)生活中我们常常用_____来鉴别硬水与软水;(2)天然淡水生产自来水需要经过沉降、过滤、吸附、蒸馏等净化过程,其中净化程度最高的是______;答案:(1)肥皂水(2)蒸馏解析:(1)生活中常用肥皂水鉴别硬水与软水,取等量的样品加入等量肥皂水后搅拌,产生泡沫较多的是软水,产生泡沫较少的硬水,故填:肥皂水;(2)水的净化操作中,蒸馏得到的水是纯水,蒸馏操作净化程度最高,故填:蒸馏。7、书写正确的化学式:(1)氮气______;(2)氩气______;(3)氧化铝______;(4)四氧化三铁______;4(5)硝酸______;(6)氢氧化钡______;(7)碳酸钠______;(8)硫酸铵______。答案:(1)N2(2)Ar(3)Al2O3(4)Fe3O4(5)HNO3(6)Ba(OH)2(7)Na2CO3(8)(NH4)2SO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