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分数乘分数教学设计(汇总10篇).docx
上传人:小多****多小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47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2024年分数乘分数教学设计(汇总10篇).docx

2024年分数乘分数教学设计(汇总10篇).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9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2024年分数乘分数教学设计(汇总10篇)总结对于日常生活中的经验教训有着重要的作用。总结时如何准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体会?这些总结范文的分数乘分数教学设计篇一1、使学生知道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也适用于整数和分数相乘,把分数乘法统一成一个法则。进一步巩固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2、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进一步培养观察、比较、分析、推理的能力,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二、组织探究。1、教学例4出现教材中的图形。然后问:画斜线部分是1/2的几分之几?又是这个长方形的几分之几?由此明确:1/2的1/4是1/8,1/2的3/4是3/8。启发学生进一步思考:求1/2的1/4是多少,可以怎样列式?求1/2的3/4呢?师问:你能列算式并看图填写出书中的结果吗?打开书p45完成。提示:根据填的结果各自想想怎样计算分数与分数相乘?学生进行讨论得出:分数与分数相乘,分子相乘做分子,分母相乘做分母。2、教学例5。(1)让学生说说23×15和23×45分别表示23的几分之几?你能用前面得出的结论计算这两道题吗?学生试做。订正完后问:你能用什么方法来验证你的计算结果呢?(2)验证比较。让学生在自己准备的长方形纸上先涂色表示23。再画斜线表示23的15和23的45。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对学困生进行指导。看看操作的结果与你计算的结果是否一致?学生观察比较。3、归纳总结。比较刚才计算的每个积的分子、分母与它的因数的分子分母,讨论有什么发现?得出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方法:分数乘分数,用分子相乘的积作分子,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三、练习。1、完成p46的试一试。提醒学生注意:计算分数与分数相乘时,能约分的要先约分在计算。通过交流进一步明确计算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同学们,下面着几道题你回计算吗?出示:2/11×3=。4×5/6=。请同学们先完成p46的填空,提醒学生把整数看作分母是1的分数来计算。讨论:分数与分数相乘的计算方法适用于分数和整数相乘吗?为什么?学生分组讨论。(3)也可以整数与分数直接进行约分后再计算。这样更简便。教师进行示范如p46。2、练习。完成p46的练一练。引导学生用直接约分的方法进行计算。五、综合练习。1、做练习九的第1题。先在图中画一画再列式计算。2、做练习九的第3题。说出错的原因。3、做练习九的第4题。看谁算的最快。六、全课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惑?七、作业。练习九的第2、5题。教后记:本课的目的是使学生知道分数乘分数的计算法则也适用于整数和分数相乘,把分数乘法统一成一个法则,进一步巩固分数乘法的计算法则。基本达到教学要求。分数乘分数教学设计篇二掌握同分母分数的简单加、减计算方法。(二)过程与方法。通过直观操作,理解简单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感。教学重点:利用几何直观,使学生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教学难点:理解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1.让学生任意说说想到的分数,师随机板书这些分数。2.根据板书,让学生说一说这些分数里分别包含几个几分之一。【设计意图】由学生之前已经学过有关分数的知识引入新课,不仅进行了有效的复习,而且由问题引发学生猜测推想,渗透新课所要运用的知识,为探究新知打下基础。(二)动手操作,探索交流。1.提出问题。(1)课件出示分西瓜的情境图。将一个西瓜平均分成8块,哥哥吃了2块,弟弟吃了1块。(2)从上面的图中,你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哥哥吃了西瓜的,弟弟吃了)。(3)根据这两个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预设)问题1:哥哥和弟弟一共吃了这个西瓜的`几分之几?问题2:哥哥比弟弟多吃了几分之几?问题3:西瓜还剩下几分之几?2.探究同分母分数的加法。(1)教师有意识地选择第1个问题,要求学生列出算式。(2)同桌讨论:+等于多少?(3)操作验证答案。如果出现这种答案,教师不忙于下结论,而再询问:有不同的答案吗?如果出现这种答案,要追问:你是怎样想的?集体验证:方法2:是2个,2个加1个是3个,也就是。……。在学生交流的同时,教师用课件进行示范。(4)引导辨析:+的结果为什么不是?【设计意图】。在教学同分母分数的加法时出现了两种思路,第一种思路停留在直观感知层面,第二种思路是根据分数的意义从抽象的加法关系进行分析的。显然,让学生的思维仅仅停留在直观感知的层面是不合理的,这时,要发挥好教师的引导作用,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比较,不要急于在此时的教学中就把学生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