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教学简案学科名称:语文教学课题:静夜思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方法:讲授法、问答法、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一)会读本课生字词。(二)理解重点词:“疑”、“思故乡”、“举头”的意思;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二、情感目标体会诗的意境,有感情的朗读,背诵全诗;三、能力目标初步学习运用理解词义——串连句意的方法学习古诗。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意境。教学过程:一、音乐引入,感受情境美。(一)生听音乐《思乡曲》,体会乐曲中描述的意境。1、那个人在干什么?或者想什么?(乐曲中描述的人在思念自己的家乡)2、学生初步感知诗的意境美。(乐曲停,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二)简介《思乡曲》,引入课题。1、这首曲子,就是著名作曲家马思聪先生的《思乡曲》,思乡的情感可以用音乐来表现,也可以用语言来表达。2、引入课题,齐读课题。3、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年),生于701年,汉族,身高六尺六,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四川江油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学习全诗,体悟诗境美。(一)初读课文。1、读通、读顺全诗;2、检查勾生字情况;3、指导生读生字,读全诗。重点读好“静”、“床”、“霜”、“思”等字。4、解题:(1)“静夜”是怎样的夜晚?(多媒体创设情境)(2)请你用“思”扩词,从所扩词中选出词义(3)串词义。用自己的话说说题目的意思。5、小结学习题目的方法:(1)读;(2)说(词义——句意)(二)读中理解,体悟诗意美。1、学生运用以上方法学习古诗,读诗、说词义、句意,并用“--”勾出不懂的词。2、提出不懂的词,(如“明月光”、“疑”、“霜”、“举头”、“思故乡)3、学习第一行1)读整行诗。(2)“明月光”是指怎样的月光?(3)说第一行诗意。意思:(明亮的月光照在诗人床前)4、学习第二行(1)读整行诗。(2)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理解“疑”的意思(怀疑、好像);“霜”(霜在秋冬季节形成在地面附近:如房顶、草叶、地面等,堆起来是白色。)(3)说说这两行诗的意思。用上“什么好像是什么”的句式。意思:(明亮的月光照在诗人的床前,好象是铺在地上的白白的霜)(4)朗读,引导。诗人这样描写,给了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冷清)今晚,银白色的月光洒在地上,像铺了一层冰冷的霜一样。环境如此冷清,再加上诗人远离亲人的孤独,就更感到冷清了。5、学习第三行(1)读整行诗。(2)看多媒体理解“举头”(做动作)(3)想想诗人在干什么?意思:(诗人抬头望着天上的明亮的月亮)(4)朗读、引导。诗人看着挂在天空中的明月,会想到什么呢?(回想到家乡,想到亲人)6、学习第四行(1)读整行诗。(2)说说诗句意思:(低头思念自己的家乡)(3)将三、四行连起来说说诗意(4)指导朗读,重点指导学生读“思故乡”。7、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三、反复吟诵,表现诗意美。1、以《思乡曲》为背景,体会全诗诗意,并朗诵全诗一遍。2、生在音乐中自己吟诵,划节奏。3、指名有感情地朗读。3、有感情地齐读,背诵。四、和乐唱诗,感染熏陶美。听《思乡曲》主旋律一遍,进一步感受诗的意境美并朗诵诗。板书设计:静夜思李白(唐)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词语解释:明月光:明亮的月光疑:好像、怀疑霜:霜在秋冬季节形成在地面附近:如房顶、草叶、地面等,堆起来是白色。举头:抬头思故乡:思念家乡中心思想:表达了作者思想之情教学反思:一年级语文教材中古诗《静夜思》是唐朝大诗人李白的名篇,在学习之前我就预料到每个学生应该差不多都会背,可是通过课前摸底发现其实好多根本不准。但孩子毕竟是孩子,认为自己会背了就不用学了。真要叫他们理解诗意,那也是不大可能的。那么怎么在这堂课能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呢?在走进课堂的那一刻,我心里还是没有底,但我知道我不能像平时那样上了。所幸一堂课下来,倒也有了新的启发。学习古诗,重在吟诵。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我在教学中是这样设计的:首先播放《静夜思》配乐朗诵录音,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节奏的美。然后请愿意读的同学站起来展示自己的风采,让学生来点评,在吸取经验的基础上让其他同学也站起来读,还通过范读、小组比赛读、表演读、配乐齐读等多种形式练习朗读,培养他们热爱读书的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朗诵、背诵古诗是一种享受,而不是一种负担。一年级的识字教学也是教学的重点。大家都知道兴趣是激发儿童从事学习的动力。游戏是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儿童喜欢模仿,喜欢重复,喜欢表现。在教学中要利用游戏的形式调动学生学习抽象文字符号的兴趣,不断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来进行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