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23祖先的摇篮导学案3篇.pdf
上传人:文库****品店 上传时间:2024-09-11 格式:PDF 页数:28 大小:2.4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2024年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23祖先的摇篮导学案3篇.pdf

2024年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23祖先的摇篮导学案3篇.pdf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8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23祖先的摇篮导学案3篇〖部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23祖先的摇篮导学案第【1】篇〗【教材分析】《祖先的摇篮》是一首有趣的儿童诗,以儿童的视角表达了作者对原始森林的歌颂以及对童年生活的赞美。全诗一共有四节,按照总——分——总的结构布局。第一节是总起,用“爷爷”的口吻赞美了原始森林,将原始森林比作我们祖先的摇篮。这个比喻多么贴切多么温情啊!因为人类在森林里诞生、在森林里成长,人类的进化离不开森林,森林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资源宝库,所以将森林比作“我们祖先的摇篮”。至于这个祖先是多少年前的祖先呢?我们无从考证,也许应该算到人类出现那一段历史吧!这个对于诗歌理解而言,不太重要。第二节、第三节是“我”的遐想,“我”根据经验丰富的爷爷的那个比喻,展开了丰富的联想,想到我们的祖先到底会在森林里生活、玩耍、嬉戏、成长……这两节充满了儿童的天真和烂漫,把自己最喜欢做的事情或者说最渴望做的事情全部“安”到祖先头上。第四节回到现实,用风儿吹动树叶的声音将“我”从遐想中拉了回来,最后以感叹句作结,照应开头,表达了作者对“爷爷”观点的认可。整首诗很押韵,适合训练学生朗读。第一节的韵有“篮”“边”“天”,第二节的韵脚有“先”“蛋”“伞”,第四节的韵脚有“远”“篮”,指导朗读时要注意韵脚的处理。这首诗的第一节和第四节有好几个感叹号,朗读时要突出赞叹的语气;第二节第三节有好几个问号,用孩子们的猜测和疑问表现了儿童的天真,朗读时要引导学生读出那种情态。在第二三小节里,还有很多动宾结构的短语,这些短语的铺排,让诗歌充满了鲜明的节奏感。朗读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感受、积累。本课要求会认的字只有七个,但是要求会写的字较多,这些字笔画还偏多,需要细心指导。另外,这首儿童诗是节选,编入教科书时对原诗进行了删改。我们认为原诗的结尾更有意义。所以建议大家在教学中将原诗结尾链接进来,可以深化诗歌的意义。【教学目标】1.认识“祖、掏、逗、蔷、薇、逮、忆”等7个生字,会写“祖、啊、浓、望、蓝、摘、掏、赛、忆”等9个生字。2.朗读课文,读好文中的问句。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祖先在摇篮里生活的快乐。展开想象,仿说一节小诗。4.积累一组动宾短语。【教学重难点】1.朗读课文,认字识词。2.仿说一节小诗。【教学准备】制作简易课件【教学过程】一、认识摇篮,导入新课1.同学们,请大家看看这张,说说这是什么?2.这是我们小时候睡的摇篮。可是,我们常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这个摇篮是什么意思?3.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儿童诗《祖先的摇篮》,这摇篮又指的是什么呢?【设计意图:通过欣赏进入课文学习,同时注意唤起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摇篮的本义和引申义,在这里得到明确解释。】二、自读课文,读出味道1.同学们,赶紧捧起书本读起来吧!不会认的字要想办法解决。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3-5遍。3.谁愿意把课文读给大家听一听?4.指名朗读,相机正音。5.着重指导带问号的句子。(1)我们的祖先,可曾在这些大树上摘野果,掏鹊蛋?(2)(我们的祖先)可曾在那片草地上和野兔赛跑,看蘑菇打伞?(3)那时候,孩子们也在这里逗小松鼠,采野蔷薇吗?(4)(孩子们)也在这里捉红蜻蜓,逮绿蝈蝈吗?6.教师示范,注意诗歌的押韵,指导读出诗歌的节奏。7.师生合作朗读。例:师:我想——生:我们的祖先,师:可曾在这些大树上生:摘野果,掏鹊蛋?师:可曾在那片草地上生:和野兔赛跑,看蘑菇打伞?8.同桌合作朗读。9.尝试背诵。【设计意图:一遍遍朗读,一次次走进文本,由读通读顺到读好问句,再到读好节奏,最后合作朗读,达到熟读成诵的目的。不知不觉中,语言就积累下来了。】三、理解诗歌,仿说诗歌1.请你说一说:我们的祖先在摇篮里。2.学生默读、勾画、组织语言、说话交流。预设:我们的祖先在摇篮里摘野果;我们的祖先在摇篮里掏鹊蛋;我们的祖先在摇篮里和野兔赛跑;我们的祖先在摇篮里看蘑菇打伞;我们的祖先在摇篮里逗小松鼠;我们的祖先在摇篮里采野蔷薇;我们的祖先在摇篮里捉红蜻蜓;我们的祖先在摇篮里逮绿蝈蝈。……3.诗歌为什么不直接这样写?4.作者猜测的依据是什么?——我们在森林干什么,就可以推知祖先在森林里干什么。——“孩子们也在这里……”中的“也”充分证明了作者猜测的依据是我们。5.把“我们的祖先”换成“我们”,把“摇篮”换成“森林”,再次读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