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PAGE-22-PAGE-1-吉林农业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草案)“十二五”时期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要时期。为进一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根据上级有关文件要求和各级规划精神,遵循教育规律,结合学校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一、学校事业发展面临的形势(一)“十一五”时期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学校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己任的办学理念,紧密结合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的时代要求和区域特色,尤其是现阶段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及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科技的需求,不断拓展办学空间,优化学科专业布局,调整总体办学结构,多方凝集办学资源,大力推进内涵建设,努力增强办学功能,提高了学校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科技支撑和综合服务的能力,进入了科学发展、快速发展、和谐发展的新时期。1、学科建设水平显著提升。坚持以学科群对接地方产业链,着力打造支撑地方经济主导产业发展的学科群。现有国家重点(培育)学科1个,“十一五”省部级重点学科1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7个,博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17个,硕士学位授权二级学科51个,本科专业57个;有农业推广硕士、兽医硕士、工程硕士和高校教师、中职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等专业学位类别5种,可以接受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的学科(专业)18个。学科队伍结构日趋合理。2、办学规模效益日益提高。办学结构日趋合理,全日制普通本专科在校生达16000余人,研究生达2620人,函授生稳定在10000人左右。教学管理体制不断完善,教学改革与基本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主持省和国家级项目264项,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10项。现有国家级特色专业7个,省级特色专业9个,省级精品课程16门,省优秀课程58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校级实验室54个,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306个;公开出版教材170种,其中,主编、副主编国家级规划教材41种,获国家级、省级奖励教材21部。生源结构得到优化;学生多次在全国竞赛中获奖;本科生一次性就业率居全省高校前列;毕业生得到社会广泛认可。3、科研实力明显增强。建立校院两级管理模式,管理机制日臻完善。加大科研投入与奖励力度,共投入资金576万元。新建省部级、校企共建、国际合作等平台15个,构建了具有强势竞争力的创新团队。主持、承担科研项目82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863”、科技支撑计划等标志性项目实现新突破;作为吉林省唯一一所高校承担了科技部四川省灾后重建项目;“863”项目单项经费超过800万元,公益性行业专项单项经费超过1000万元,工科类农机项目单项经费达到100万元,省级项目单项经费达到300万元;承担省科技示范区12项,占全省数量的一半。到位科研总经费达2.48亿元,2008~2009年连续两年突破6000万元。共取得科研成果393项,其中,获奖成果79项,实现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技进步奖零的突破;获省科技进步奖63项。发表学术论文5000余篇,被SCI、EI、ISTP等三大国际论文检索系统收录数量大幅攀升。《吉林农业大学学报》、《经济动物学报》、《菌物研究》等学术期刊综合质量指标不断实现新突破。新型农村科技服务模式得到进一步发展,共承担科技部星火计划、农业部农民创业培训等项目61项,建设科技示范区、星火科技专家大院、新农村建设帮扶点54个,选派科技特派员67人,与35个市县区(企业)签订了共建协议,组织科教人员下乡8000余人次,培训地方农业技术人员和农民200余万人次,多项成果实现转让和推广,累计技术增收90余亿元,“把论文写在吉林大地上”的办学特色得到进一步彰显。4、国际合作交流空间日趋拓展。选送263名师生赴北美、欧洲、亚洲、澳洲等国家和地区学习深造;接收国外留学生13人;承办5期国家援外国际培训班,共培训51个国家的政府官员、科技人员160人。承担并启动了国家援助赞比亚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建设项目。获批并实施引智项目23项。圆满完成了斯里兰卡总理、南共体大使代表团等重要外宾来校访问接待任务。通过上述工作,拓宽了师生的学术交流渠道,提升了学校的国际声誉。5、人才队伍建设富有成效。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吉林省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0人,长江学者1人,长江创新团队1个。有博士生导师53人,硕士生导师361人。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达533人,其中,教授138人,副教授251人。新增享受国务院及市级政府特殊津贴人员7人。有22人次获国家百千万人才、全国优秀教师、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省拔尖创新人才、省级教学名师等称号。新建国家级教学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4个。6、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