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中国文学研究中史诗情结的表现与原因论文中国文学研究中史诗情结的表现与原因论文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论文了吧,论文是探讨问题进行学术研究的一种手段。如何写一篇有思想、有文采的论文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国文学研究中史诗情结的表现与原因论文,欢迎阅读与收藏。中国文学研究中史诗情结的表现与原因论文篇1史诗是指以传说或重大历史事件为题材的古代长篇叙事诗,属于叙事诗的范畴,是不可重复的一种民间文学形式,它是“诗性的历史”。一部史诗是一座民间文学的宝库,是认识各民族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能否拥有一部伟大的史诗往往成为衡量一个民族甚至一个国家文学成就的重要标准。“史诗”同“神话”一样,是20世纪西学东渐背景下进入中国学术视野的。史诗这种独特的文学体裁,是西方文明的骄傲。黑格尔曾断言“中国无史诗”,面对这种情况,中国一些学者产生了强烈的反应。王国维、鲁迅、胡适、茅盾、陆侃如、冯沅君、郑振铎、钟敬文、饶宗颐、张松如等学者对中国史诗问题进行过专论探讨。这些学者对中国汉民族文学中是否有史诗,以及史诗在汉民族文学中为什么不发达的原因等进行了一系列探讨。很长一段时间,学者们对中国史诗的研究围绕汉民族文学有无史诗的问题展开,从而在心理上形成了一种焦虑和一个解不开的结。就像没有得过诺贝尔文学奖的国家和民族会有一种“诺贝尔奖焦虑症”一样,尚未发现中国汉民族史诗的研究者们,也难免有一种“史诗焦虑症”。到现在为止,一些研究者还没有停止对这个问题的讨论。他们都把很多精力放在对史诗问题的纠缠上,无法释怀,这也使中国上古文学的研究长期为史诗问题所困扰。这种“史诗情结”不仅对中国史诗研究产生了影响,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文学的研究。一、“史诗情结”的表现著名学者王国维认为,中国叙事诗、史诗的发展“尚在幼稚的时代”,中国的叙事传、史诗及戏曲等叙事文体,都是和西欧无法比拟的;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谈到:“然自古以来,终不闻有荟萃融铸为巨制,如希腊史诗者,第用为诗文藻饰,而于小说中常见其迹象而已。”可见鲁迅也是感叹中国不具有希腊那样宏大的史诗,只是觉得在中国小说中可以窥见一点史诗的迹象;胡适曾认为《孔雀东南飞》是“史诗”;茅盾认为,中国古代有史诗,只是逸亡了,他认为《蚩尤》二卷或许是一部“史诗”,题材是‘涿鹿之战’,也有英雄人物,如黄帝、蚩尤等,只是这本书没有流传下来;陆侃如、冯沅君在《中国诗史》中认为将《诗经·大雅》里的《生民》《公刘》《绵》《皇矣》及《大明》五篇组合起来,可成一部“周的史诗”;现代著名的文学史家,例如闻一多、刘大杰、朱东润、李长之等也都认为中国上古有史诗。郑振铎1923年在《诗歌的分类》中认为史诗是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长恨歌》也可算史诗,1953年,他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诗歌传统》中又认为中国古代没有史诗,是因为中国古代没有产生像荷马那样的诗人,中国的远古神话片段未能熔炼成史诗;钟敬文认为,中国远古神话是很丰富的,但并不零碎,而是“散亡”了;八九十年代之后,学者们认为中国汉民族文学中没有史诗,饶宗颐曾提出一些理由解释汉族未见有史诗传世的原因,张松如也认为古代中国没有史诗。20世纪之后,仍然有一些研究者在努力探讨中国有无史诗的问题,他们认为中国的史诗一直处于被忽略的状态,主要是因为我们受西方学者的观点影响,用西方的史诗概念来衡量东方农业民族的史诗。如嘉应大学中文系教授张应斌就认为《诗经》中很多都是史诗。不仅包括《诗经·大雅》中的五篇作品,而且认为《小雅》中的部分颂神诗也是周人史诗的有机组成部分。还有学者为了弥补“中国无史诗”的缺陷,借用人类学方法,发掘和重构中国上古史诗,如叶舒宪的《英雄与太阳——中国上古史诗的原型重构》。二、“史诗情结”产生的原因史诗问题是20世纪西学东渐的过程中,用西方文学起源和发展模式来解释中国文学产生的。所以要探讨这个问题形成的原因,就必须把这个问题拿到中西文化和文学交流与冲突的大背景中来考察。1.中西文化碰撞中产生的文化焦虑19世纪末,中国文化开始与世界文化汇合,在中西文化的冲突与交流中各种因素导致了“中国意识危机”。众多中国学者在这种多元文化背景中产生了一种深深的焦虑感:一方面害怕西方文化的强势压倒本国文化,另一方面又担心本国的文化乃至文学不能与西方相抗衡。他们既对中国文化怀有深厚的感情,又有相当深刻的文化生存危机感。中国学者们一直都有强烈的自豪感,但同时也有强烈的焦虑感。一方面他们对中国五千年的文化与文明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另一方面当面对强大的西方文化冲击时,他们又感到非常焦虑,身上的自豪感和骄傲感也随之动摇。在强大的西方文化面前,他们突然感觉到一种无所适从的担忧,甚至是茫然和畏惧。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不知如何开口说话方为得体。实际上这种心理的形成也是某些学者缺乏自信的表现。中国一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