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江南》教案《江南》教案(精选16篇)《江南》教案篇1[重点和难点]淝水之战和江南地区的开发是本课的重点内容江南地区的开发还是本课的难点。[教法]讨论法、问题导学法[学法]引导学生理清本课的基本线索。[教学手段]多媒体[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具]地图册、淝水之战相关多媒体[教学设计]:1、复习提问上节内容:三国建立的基本情况2、导入新课:回顾上课的内容,想一想:三国鼎立局面能否长久?为什么?(学生各抒己见)3、讲授新课:一、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既然三国不能长久,那是怎样结束的?(学生读书思考并回答)说一说,西晋是如何建立的?这个政权存在的时间长吗?想一想:为什么西晋是个短命王朝?(学生讨论,引出少数民族内迁)分析:民族内迁的意义。(课外延伸)二、淝水之战用成语故事草木皆兵引出淝水之战。学生读书回答:这场战役的交战双方、各自拥有的兵力、最后的结果如何?战后南北双方状况如何?引出东晋、南朝的建立。动脑筋:苻坚拥有八十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这究竟是为什么?三、江南地区的开发根据你的所见所闻,你认为中国今天的南方和北方哪个地区经济更发达?南方是不是自古以来就是比北方发达呢?看一下古代南方经济的发展情况。出示材料(材料一:见课本提示框。材料二,见课本P129。)动脑筋:《宋书》里描写的南朝时的江南与司马迁描述的江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引出江南地区开发的有利条件(地理条件、政治条件)和江南经济发展的表现。4、全课小结:指导动手学生整理本课的历史线索。5、作业设置:想一想,江南地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为什么能得到开发?6、活动与探究:淝水之战同在此以前历史上的哪几次战争相似?这些战争所取得的经验、教训,对现代战争是否有借鉴意义?为什么?附:板书设计一、317年司马睿建立东晋,都:建康二、从420年到589年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这些朝代都在建康,历史上总称南朝。三、江南地区的开发:原因:A、北方人南迁,充实了江南的劳动力;B、南北人民共同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了许多良田《江南》教案篇2活动目标:1.感受乐曲舒缓优美的特点,联想乐曲所表现的江南春天的美景。2.尝试听辨乐句,并用身体动作表现对乐曲的理解。3.在讨论与操作的过程中相互合作表现乐曲,共同解决困难。4.能唱准曲调,吐字清晰,并能大胆的在集体面前演唱。5.愿意参加对唱活动,体验与老师和同伴对唱的乐趣。活动准备:1.音乐《春绿江南》片段、ppt《春绿江南》。2.图谱、纱巾。3.五种颜色的椭圆形彩纸,背后贴有双面胶,勾线笔。活动过程:一、赏春欣赏ppt春景图,感受音乐。师:小朋友,你们知道江南是哪里吗?江南是指长江以南,我们张家港也属于江南地区,我们江南的景色很美,特别是春天这个季节。现在就请你们跟着镜头、跟着音乐去感受江南的春景吧!二、听春1.再次欣赏,听辨乐句。师:刚才我们感受春天的时候播放了一首好听的曲子,叫《春绿江南》。那这首曲子有几个乐句呢,我们再来听一听听,可以在每一句的第一拍拍一下手。2.出示图谱,感受乐句的不同。师:刚才的每个乐句都一样长吗?原来前面两句短,后面三句长,第二段也是这样。3.随图谱起伏,画波浪线,感受长短乐句。4.认识乐器,模仿弹琵琶的动作。5.游戏"传纱巾",感受乐句。三、舞春1.随音乐自由起舞,想象春景,表现乐曲的柔美。2.画下心中的春景,激发想象力。3.扮演春景物,随乐句用相应的动作表现。4.五人为一组,尝试设计图谱,合作春景图。5.分小组展示创编结果,体验合作表演的乐趣。四、探春师:你们展现的春景图可真美,那让我们再到大自然里去寻找更多绚丽多彩的春姿吧!活动延伸:1.欣赏完整版的琵琶曲《春绿江南》,并用多种方式尝试表现乐曲。2.欣赏其他民乐,增进对民乐的热爱之情。《江南》教案篇3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写田字格里的四个生字,做到笔顺正确,姿势规范.2,正确认读9个生字.3,借助汉语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尽量做到有感情.4,感悟民歌内容.过程与方法:仔细聆听课文录音,畅谈自己的所得,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多种形式,熟读诗歌;大胆对文本内容提出质疑,多方互动,解决问题,深入感悟诗歌内容;形式多样,感情诵读,赞美江南的美景,共享采莲人的快乐;邀请家长参与,亲身实践,亲自分辨"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合作探究,识记,学写生字.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江南,激发孩子们热爱江南,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积极情感.2在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中,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体验学习语文的快乐.策略方法:播放课文录音,鼓励孩子们仔细倾听,畅谈所得,促使他们从整体上感知诗歌的大致内容;鼓励孩子们大胆质疑,引领他们在问题解决中感悟诗歌内容,体味江南水乡的秀美以及人们劳动时的快乐;提供与诗歌内容和谐一致的优美乐曲,促使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