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石》——开启我的语文教学的处女作.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56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搭石》——开启我的语文教学的处女作.doc

《搭石》——开启我的语文教学的处女作.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21搭石》教学预设教学流程:一、文本导入,引出搭石1、从课文情境入手,引出课题。(出示情境图)同学们看,这个小山村是作家刘章爷爷的家乡,他的家乡是个美丽的地方。那里有连绵起伏的山峦,有郁郁葱葱的树木,还有一条清澈见底、潺潺而流的小溪。但作者每每忆起家乡,觉得最美的还是家乡的搭石。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那平凡而美丽的搭石。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3、同学们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学生可能会提什么是搭石?搭石有什么用?在什么地方搭石头?为什么要搭石头等相关问题)二、整体感知,初识搭石1、嗯,不错,同学们都很好问。的确,做学问者就应该有好问的精神。既然同学们都有疑问,那我们就通过读课文来深入了解。在读之前,老师有这样两点要求:A、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B、想一想什么是搭石?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2、交流学习“什么是搭石”。刚才同学们读课文很认真,你们知道了什么是搭石吗?谁能用课文的句子来回答。(指名回答)课件出示:进入秋天,天气变凉以后,……这就是搭石。(1)指名读。(2)如果没有搭石,家乡的人们怎么过小溪呢?谁也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来回答。课件再出示:山洪过后,人们出工、收工、赶集、访友,来来去去,必须脱鞋挽裤。(3)如果小溪里没有搭石,人们出工就必须——生:脱鞋挽裤人们收工就必须——人们赶集就必须——人们访友就必须——一句话,人们来来往往,都必须——一次又一次的脱鞋挽裤,让你体会到了什么?(生谈体会)(4)回读体会师:不便、麻烦甚至是辛苦,那还大多是在夏天啊。到了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就必须靠搭石过小溪了。了解了这些,我们再来读读什么是搭石。(齐读)3、交流搭石给人留下的印象。读了课文,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指名说)你们说得都不错,和作家刘章爷爷的心是相通的,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有一句写搭石很美的句子,找一找。(板书:家乡的一道风景)三、围绕风景,自主寻美想不想一起去欣赏这道风景呢?就让我们跟随着刘章爷爷,跟随着家乡的人们一块去走走搭石吧。默读2-4自然段,用波浪线划出家乡的人们走搭石的相关语句,想一想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生默读、圈划)四、深入体会,品味搭石师:我看到很多语句上划上了美丽的波浪线,咱们依顺序来交流、交流。(学生汇报,教师课件出示)1、一行人“走”石图。出示:每当上工、下工……给人画一般的美感。(1)读通句子,正音。“行”变红,多音字正音。“协调有序、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变红,指名读正确。(2)学生运用抓住重点词语想像画面的方法,体会“走石图”的美。你们从哪儿体会到画面的美呢?(协调有序)怎样的动作才是“协调有序”呢?(生可字面上理解,可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就有一些句子说这词的意思)让我们加入到走搭石的人群中,(前面的……后面的……前面的……后面的……)咱们合作着读一读。(师生合作读,先指一组读,再全班合作读)没有人踩脚,没有人跌入水中,该是有人指挥吧,(生摇头)对,其实没有人指挥,那么默契,那么有序,这样的动作就叫做——协调有序(3)那么“清波漾漾、人影绰绰”在文中描绘的是怎样的画面?想象一下。“清波漾漾、人影绰绰”两个词,美美地读,读进画里去,让人身临其境。(指名读)(4)补充作者的生活体验,引读。同学们,刘章爷爷在大山里工作了13年,每年都有200多天走在搭石上,他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读——每当上工、下工……给人画一般的美感。(5)回扣“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是呀,这一行人在搭石上走出了音乐美、画面美、和谐美,这的确是家乡的(指板书)——一道风景2、面对面“让”石图一行人走搭石是美丽的风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地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谁来读读文中的句子?能谈谈你对这幅画面的感受吗?(谦让的美)男生齐读3、背老人“过”石图那么“年轻人”和“老人”来走搭石,又是怎样的情景呢?生读。(1)指名读。正音:伏。(2)自主练读,抓住重点词语想象画面。(3)指导朗读,运用创设情境、联系上下文、想象画面等方法相机理解重点词语,体会画面的美。哪个词语打动了你?“伏”:分析字形,理解字意。现在我是那位老人,谁来做年轻人?(请学生上台做动作。)创设情境:你真是年轻人的知音,这样,老人就能轻而易举地趴在你的背上,舒舒服服、安安全全地过小溪了。问年轻人:到了对岸,你需要老人向你道谢吗?为什么?问另一个学生:老人没有向年轻人千恩万谢,年轻人会生气吗?为什么?师:听了你们的回答,我就在想,当这位老人年轻的时候,他一定也曾经——因为——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师:当这位年轻人老了的时候,也一定会有——年轻人伏下身子背他师:因为——人们把这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4)再次回扣“搭石,构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