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化的构建与实现.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5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70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化的构建与实现.doc

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化的构建与实现.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0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达人冰川主页——http:///Wgw11607欢迎加入豆丁社区管理资料团队——http://shequ.docin.com/app/teamMessage/index?teamId=1979二〇一一年七月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达人冰川主页——http:///Wgw11607欢迎加入豆丁社区管理资料团队——http://shequ.docin.com/app/teamMessage/index?teamId=1979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化的构建与实现摘要:根据目前研究生教育与管理现状,本文论述了推进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重点概述了我校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化的实现过程、信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应用取得的实效。关键词: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化一、背景研究生教育作为国家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其核心在于创新。近年来研究生教育超常规发展,规模连年扩大,培养类型日趋多样。目前,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的工作量成倍增加而且越显复杂化,对于各类信息数据的了解、分析、综合以及随之而来的管理决策等都产生很大困难。以我校为例:在校研究生规模已超过15000人,还另有数千进修生;培养类型从1种扩大到7种;校区有7个、校外基地40多个;涉及12大学科门类、207个硕士点、128个博士点、3500多门课程;个性化培养、弹性学制、各类先进教学方式等创新培养模式进一步加大了管理工作量和难度。面对研究生教育状况的突变,原有管理方式已越来越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管理革新势在必行。因为大规模条件下研究生管理犹如一张大网,牵一发而动全身,将涉及学校各个单位、教师、研究生等多方面;规模的量变引发管理难度的质变,而且现在社会对研究生质量的关注程度日渐增强,评价指标体系日趋综合。综合而言,没有一套先进的系统平台来支撑,如此复杂量大的研究生培养管理工作根本无从开展,更谈不上科学管理、创新管理。因此,构建以校园网为基础的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对保证正常管理工作有序开展、加强培养过程监控,推动研究生创新教育,实现管理工作规范化、科学化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基于现代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互联网络发展迅猛、应用广泛,信息资源得到极大丰富,方便了信息的集成、共享与快速更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达人冰川主页——http:///Wgw11607欢迎加入豆丁社区管理资料团队——http://shequ.docin.com/app/teamMessage/index?teamId=1979新,也为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化平台的建设提供了可能和技术保障。二、我校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化进程我校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统完全由自已规划和开发。始建于1997年,1999年6月学校正式立项,期间多次追加资助。分阶段研制开发建设了基于互联网,适合研究生培养、技术成熟先进、功能全面、国内领先的管理系统。大致历程如下:1、启始阶段:1997年自筹资金技术,实现单机系统信息管理,主要应用于成绩管理;2、扩充阶段:1999年学校立项资助,建成成办公局域网。实现研究生管理部门办公网络化、自动化;3、集成和提高阶段:2001年以来,学校多次追加资助,建设基于WEB网的管理系统,实现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网络化。系统面向全校7个校区和校外40多个培养基地开放,2004年实现系统数据库与校园信息港、校园“一卡通”数据对接。该系统于2004年12月通过省级科技成果鉴定,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三、系统的结构设计、功能概述(一)、系统结构我校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统由两大部份组成,图1为研究生培养办内部管理系统功能界面,图2为基于校园网的网上管理信息系统功能界面(http://yjspy.csu.edu.cn)。更多资料请访问豆丁达人冰川主页——http:///Wgw11607欢迎加入豆丁社区管理资料团队——http://shequ.docin.com/app/teamMessage/index?teamId=1979图1、培养办内部管理系统图2、基于校园网的网上管理信息系统本系统采用“数据集中、统一处理、分层分布”三层结构,如图3所示。针对我校研究生培养管理地域多、跨度大、信息分散的特点,提出了“数据集中”的数据存储模式,将分散在7个校区及40多个校外培养基地的所有研究生信息、管理信息以及系统实时采集的数据集中至本部总数据库统一管理,实现统一处理、同步更新、自动备份、容错恢复,同时在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