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下学期期中考试题.doc
上传人:sy****2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DOC 页数:27 大小:128KB 金币:16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高一地理下学期期中考试题.doc

高一地理下学期期中考试题.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7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6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长春外国语学校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中考试地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意,)1、人口增长模式决定于A.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总数B.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社会生产力C.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D.人口出生率、人口总数、社会生产力读某省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变化图(左下图)和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图(右下图),回答2-3题。2、目前该省人口增长的特点是A.总量呈下降态势B.总量仍呈增长态势C.总量呈零增长态势D.增长模式没有变化3、按联合国标准,如一地区≥60岁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10%或≥65岁的人口达7%,则可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该省开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约在A.1990年以前B.1990-2000年之间C.2000-2004年之间D.2004年以后下图是某四国人口构成示意图,回答4-5题。4、抚养负担最重的国家是A.①B.②C.③D.④5、最可能属于发展中国家的是A.①B.②C.③D.④读中国、日本和韩国人口负担系数百年比较图[注:人口负担系数:(14岁及以下人口数+65岁及以上人口数)/(15-64岁人口数)×100%],回答6-8题。6、国际上一般把人口负担系数≤50%称为“人口机会窗口”期。据图可知,中国“人口机会窗口”达到顶点的时间为A.1970年前后B.1990年前后C.2010年前后D.2030年前后7、据图可知,日本“人口机会窗口”期约为A.20年左右B.35年左右C.45年左右D.60年左右8、“人口机会窗口”期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是A.人口老龄化加剧,阻碍社会经济发展B.生育率迅速上升,造成人口结构失衡C.劳动人口过多,失业率下降D.劳动力充足,社会负担较轻,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右图是某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9-10题。9、该国人口达到顶峰的时期为A.①B.②C.③D.④10、下列各国中,人口发展经历了图示过程的是A.埃及B.泰国C.德国D.印度下表是X、Y两国人口数据表,分析并完成11-12题。人口密度(人/km2)出生率(%)死亡率(%)X国1084.21.8Y国2750.60.711、具有X国人口状况特征的国家最多分布于A.欧洲B.大洋洲C.非洲D.北美洲12、Y国可能位于A.欧洲B.大洋洲C.非洲D.北美洲13、下列四幅图中,能正确反映建国后我国人口变化状况的是14、下表是某年四城市人口变化资料(单位:万人),人口迁移对城市④产生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城市年初人口年净迁入人口年末人口①251.9526.90②214.2125.21③250.8525.90④18-2.2115.97A.必然导致该城市人口老龄化B.有利于该城市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C.必然加剧该城市的环境污染D.可以缓解该城市用地紧张的状况15、清代华北大旱,赤地千里,河北及山东的饥民,大批出山海关,移民于东北。地理学中最适于用来解释华北人口迁移的概念是A.交通通达性B.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C.经济区域专业化D.环境人口容量的变化右图反映的是英国某大城市居住空间的演变过程,分析回答16-17题。16、城市居民向郊区迁移的主要原因是①市中心地价昂贵,环境恶化②城市工业区、金融中心向郊区迁移③低收入群体集中于市中心,社会治安差④现代交通的发展,节约了通勤时间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17、迁往郊区的居民大多属于①高收入群体②低收入群体③中产阶级群体④孤寡老人群体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读某城市简图(如右图),回答18-19题。18、图中地租水平最高的是A.①B.②C.③D.④19、图中功能区规划合理的是:①中心商务区②工业区③高级住宅区④低级住宅区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右图是某城市地价分布示意图(地价等值线数值a、b、c、d、e依次递减),读图回答20-21题。20、乙图中地价等值线弯曲程度的大小主要受A.与商品产地距离大小的影响B.与市中心距离大小的影响C.交通通达度高低的影响D.环境质量优劣的影响21、⑤最有可能分布的城市功能区是A.中心商务区B.行政办公区C.旅游休憩区D.科教文化区2008年8月25日清晨,我国上海市遭受百年一遇的特大暴雨的侵袭,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巨大影响。据此回答22-23题。22、暴雨对上海市的“突发性考验”,将“城市病”暴露无遗,“城市病”主要表现在①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