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乐园》教学反思10篇.docx
上传人:努力****凌芹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4K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数学乐园》教学反思10篇.docx

《数学乐园》教学反思10篇.docx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3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数学乐园》教学反思10篇《数学乐园》教学反思一《动物乐园》是一年级数学第一单元的最后一课,它是在《快乐午餐》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比较的方法。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能够通过数一数,比一比等活动正确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能正确运用“>”、“<”和“=”来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在教学过程中,首先以动物聚会这一情境导入,学生比较积极,很快融入课堂。接着通过比较情境图中各种动物的数量的多和少引入这三个数学符号。最后在认识完这三个数学符号并指导学生正确书写之后,引导学生总结三个符号的记忆方法,并编成顺口溜:“大口朝大数,尖尖对小数。”不足之处:1、准备不充分,教具没有派上用场,直观性不够。2、随机应变能力还有待加强,在没有教具的情况下可以拿身边的物品进行比较,比口头表达更形象具体。3、板书不够规范。4、教学语言不够贴切,师生互动较少,课堂练习也较少涉及。基于这么多的不足,我更应该努力完善自己,多向老师学习,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数学乐园》教学反思二《儿童乐园》这节内容是新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2课时的内容,本节内容的重点是经历把相同加数连加算式改写为乘法算式的过程,初步理解乘法的意义,体会乘法与加法的联系,体会用乘法算式表示连加算式的简便性;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会读写乘法算式。难点是根据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列出乘法算式,并知道乘法算式中各乘数表示的意思。根据学生的二年级学生的活泼好好奇的心理特点,我设计的教学环节如下:一、课前渗透我以出示2袋玩具小熊(每袋有两只小熊),让学生列出加法算式,再出示4袋让学生列出加法算式,列完后并说说是几个几连加,最后出示10袋,让学生列出加法算式,由此让学生体会到多个相同加数连加列加法算式比较麻烦。二、新知学习1、情境导入2、让学生说说在图中看到哪些数学信息。3、提出数学问题4、抽出问题,解决:一共有多少人坐小飞机?①要解决“一共有多少人坐小飞机?”应该怎样列算式?师根据学生所说进行板书:2+2+2+2=8(人)②师出示课件:6架小飞机一共能到多少人?8架呢?30架呢?学生体会到加法算式越来越长,由此引入乘法。5、以4个2连加的加法算式为例来学习认识乘法及乘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会读写乘法算式。6、说说乘法算式中的乘数2表示什么?4是哪来的?7、巩固解决:6架飞机一共坐多少人?8架呢?30架呢?应该怎样列乘法算式?8、当堂练习。三、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有几处值得反思:1、“课前渗透”这个环节可以删除,应该直奔主题,以免“多个相同加数连加写起来比较麻烦”的体验重复。2、在教学将相同加数连加的加法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时,没有突破“乘法算式中的两个乘数是怎么来的,应该如何确定乘法算式中的两个乘数,及每个乘数表示的意思”这一难点。如:2+2+2+2=8,改写成乘法算式:2某4=8,第一个乘数确定的是加法算式中的相同加数2,另一个乘数是相同加数2的个数4,并附以明确的板书,学生才理解深刻。3、在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尽量不要重得学生的回答。以后应注意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数学乐园》教学反思三在学校每人上一节研究课活动中,我选择了通过观察、操作和归纳等数学活动,经历自主探索图形中隐含的数学规律并建立模型的过程。发现并了解多边形的边数与分割成的三角形的个数和内角和之间的数学规律,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培养归纳、推理等数学思维能力。课上进行两个探索活动,第一个活动是探索多边形的边数与从一个顶点画线段的条数以及分割成三角形个数之间的关系,第二个活动是探索多边形的边数与多边形内角和的关系。先有多边形的意义引入,了解了有几条线段首尾顺次连接组成的图形成为多边形,就进入第二个环节,将每个多边形从一个顶点用虚线分割成几个三角形,找学生说一说是怎么分的,就在这一环节中孩子们分割的不对,我又进一步引导孩子们理解要求,照样子去分割,这地方耽搁了会时间,课下同同科的老师交流,怎样处理会更好,同课老师说如果把孩子们分割错误的展示出来,加以引导就会节省一些时间,说的有道理,我欣然接受。整个教学我着眼于学生的认知实际,注重过程教学,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好奇,敏锐,活跃,敢想,敢试”的心理特征,为学生创造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在教学中,我始终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致力启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参与到课堂的活动中,以便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自主性,加强创新意识的培养。我倡导学生自主参与数学实践活动,在活动中通过动手探索,参与实践,密切数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掌握数学知识的发生、形成过程和数学建模方法,形成用数学的意识。学生在实验中,不再被动接受知识。引导学生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实现从“看得见摸得着”到“抽象理论”的飞跃,促进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