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上传人:春景****23 上传时间:2024-09-12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3.6MB 金币:10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doc

预览

免费试读已结束,剩余 18 页请下载文档后查看

10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20届高三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第I卷(选择题共40题,每题1.5分,共计60分。)1.《荀子·儒效》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材料所述现象,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是A.稳定了西周的政治秩序B.形成了家国一体的观念C.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建立D.导致了诸侯争霸的局面【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结合材料中“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说明姬姓贵族在封国中占居的比例很大,周朝成为姬姓贵族统治的天下,以此形成了“家国一体”的政治理念,对后世影响最大,故B项正确;A项适合初期分封制,后期导致政权瓦解;C、D都是秦朝时期形成的政治现象应排除。2.汉代对地方割据势力的打击产生了两个副产品:一个是强化了郡县制,另一个是产生了新的选官制度——察举制。这主要说明A.血缘政治的影响力逐渐减弱B.汉代君主专制制度的完善C.地方割据势力促进社会转型D.地方势力决定集权的发展【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中“两个‘副产品’”之郡县制,出现于春秋时期,此时一些诸侯国在新兼并的地区设县,后来又在边地设郡。郡县制的实行标志着传统的血缘政治开始让位于地缘政治,分封的宗法政治开始让位于类似于公务员制度的官僚政治。材料中“汉代对地方割据势力的打击”所产生的两个“副产品”中的察举制,打破原来的世卿世禄制,也使血缘关系渐趋减弱。故答案为A项。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君主专制并不“完善”,排除;C项,中国古代历史自秦朝已经进入封建社会,汉朝不是社会转型时期,排除;D项,该项表述不符合史实,地方势力不能决定集权的发展,排除。3.据记载,东汉豪强田庄控制大量依附人口。每年春耕前后,庄园主“赈赡穷乏,务施九族,自亲者始”。秋收前后,“存问九族孤寡老病不能自存者”,对同宗贫困而死者则纠合宗人,合族收葬。冬月腊日,“请召宗族、婚姻、宾旅、讲好和礼,休农息役。”这一现象A.加快了土地租佃关系的形成B.淡化了农村的宗法宗族观念C.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D.促进了地主土地私有制发展【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东汉豪强田庄控制大量依附人口,为了消弭农民的反抗,豪强地主有意识地利用宗亲关系,分化农民,强化了对庄园内农民的控制。东汉豪强地主利用庄园不仅控制地方经济、军事,还控制地方政权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削弱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土地租佃关系涉及的是土地经营方式,与材料信息无关;B选项错误,材料现象有利于强化豪强田庄内部人口的宗法宗族观念,而不是淡化了观念;D选项错误,地主土地私有制涉及的是土地的所有权问题,与材料信息无关。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4.唐代的科举取士不仅依据试卷成绩来录取及第者,而且还考察应考者平时的文学作品,参考其社会声望,并且允许人们同主考官一起推荐优秀人才,当时称为“公荐”和“通榜”。这一做法A.利于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B.体现了君主对效率优先的追求C.可能影响人才选拔的公平性D.拓宽了下层读书人的入仕渠道【答案】C【解析】【详解】由唐代科举取士的依据,包括“试卷成绩”、“平时的文学作品”,“社会声望”等,同时还存在“公荐”和“通榜”,可知影响最终结果的有多种因素,尤其是声望和考官推荐,其中的人为因素和不确定性比较明显,故C项正确。因为“公荐”和“社会声望”等中央不能统一控制,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取士时参考多种因素,不能体现“君主”对效率的追求,B项错误;从“声望”和“考官”推荐影响取士来看,“下层”读书人的入仕渠道会受到限制,并不能拓宽,所以D项不符合题意。5.“谥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小名。”据统计,从西汉到清末,历代宗室、百官得谥者共10473人,明清两代就有5935人,占总数的57%左右。这反映了A.官僚机构日益膨胀B.选官标准不断放宽C.思想控制日趋严密D.社会风气渐趋开放【答案】C【解析】【详解】古代高官大臣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从材料“从汉到清末,历代宗室、百官得谥者共10473人。而明清两代就有5935人,占总数的57%左右”可以看出,朝廷加强了对官员的评价和控制,由此说明明清时期思想控制日趋严密。故答案为C项。A项,明清得谥号的官员多并不意味着官僚机构的日益膨胀,排除;B项,明清得谥号的官员多与选官标准无关,排除;D项,材料没有涉及社会风气相关的信息点,排除。6.据《宋会要辑稿》载,北宋中期全国年上供丝绸总计355万匹,东南和四川共计257万多匹,占全国2/3,其中仅江浙一隅就达125万多匹,占全国1/3以上,丝绵则超过2/3,而北方各地仪占1/4。据此可知,北宋中期A.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