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何以安身立命-新.doc
上传人:qw****27 上传时间:2024-09-1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9KB 金币:15 举报 版权申诉
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教师何以安身立命-新.doc

教师何以安身立命-新.doc

预览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15 金币

下载此文档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立德树人、立教圆梦”系列征文教师何以安身立命?——对教师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惠州市实验中学丁浩摘要:教师群体的种种乱象,背后有着历史和现实的多种因素,在社会的变迁中,文化激进主义、政治变革运动、以及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发展等因素都起了一定的作用;而拔乱反正之法,则要重点加强师道尊严、师道自由、师道自治等方面的工作。关键词:教师群体师道尊严师道自由师道自治一、教师群体社会形象的下降(一)传统中国的教师状况在传统中国,作为“士”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群体一直受到高度关注。“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在朝堂之上,太师与太傅一直是最高等级的官衔。明清时期各省学政都由皇上钦派,与总督、巡抚处于对等地位。即使是官办书院,其负责人也不是地方长官的属下,而是聘请著名学者担任“山长”,主持院务。1在朝堂之下,中国也有“天地君亲师”、“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当然,也有个别王朝如秦朝,考虑到读书人思想的“危险性”,对教师礼遇不周,不过毕竟为时不长。与此相伴,教师对自身往往也有较高期许。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为人师表;教师要严于律己,恪守师道。在此情况下,学生对教师往往是礼遇有加,“程门立雪”等典故的流传即是明证。通过考察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师道衰微是甚为晚近的事情。迟至晚清、民国时期,教师群体的整体形象还是非常正面的。当时有大量的乡绅、学士活跃在教育的舞台上,他们以“教育救国”为口号,四处奔走,影响着整个族群乃至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念和日常生活。在齐邦媛的《巨流河》、龙应台的《大江大河-一九四九》以及余世存的《中国男》《大民小国》等著作中,我们都可以看到社会各界人士对教育的期许,一代代学人对教育的坚守和付出;是他们培养了莘莘学子,使中华民族虽国运不振而终得以渡过难关。在他们中间,有蔡元培、梁漱溟、陶行知、晏阳初、梅贻琦这样的教育改革家,有陈寅恪、王国维、胡适之、冯友兰、钱穆这样学贯中西的博学之才。抗战时期,为免于沦亡,大批院校西迁。众多学生追随着他们的教师,一路跋山涉水,历尽万般艰险,始终不曾退却。在保存民族的独立与自由上,他们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谱写了同样壮丽的篇章。(二)当今的教师群体状况对当代国人来说,只要稍微关注教师这一群体,都不难得出“现状难以令人满意”的结论。从大中城市到偏远乡村,从中小学教育到高等教育,都出现教师体罚、殴打学生的案例,甚至更恶劣性质的事情也时有发生。对于教师,很大一批人直视之为“教书匠”,是赚钱谋生的普通职业而已。而教师本身,可能会有部分人在文化上、道德上保留一定的期许,可迫于种种压力,他们往往选择(主动或被动地)忙于琐碎的日常业务,难以在关键时刻发声,做起“社会的良知”,担负启蒙、传道的职责。而且,现在的师生关系似乎也不如以往和谐。教师体罚学生,学生还手的现象已经多次见诸报端,前不久发生在江西抚州二中的学生杀师案恐怕让不少人到现在依然心有余悸。2009年,为保障班主任合法权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国家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遵照执行。其中,“班主任有权利适当教育学生”一项,引起公众的热议。到底该如何把握尺度呢?议论纷纷,操作起来难度依然很大。考察各个地区的高校,在大学生专业选择上,“教师”一栏颇为尴尬。据调查,在不少高校的师范专业学生中间,有相当部分人都不是在“第一志愿”被录取的,换言之,在对未来的职业规划上,他们的第一选择并不是要当教师。可以想象,将来参加工作后,他们会带着一种怎样的心理,对未来有一种怎样的预期。当然,即便在古代中国,师道不端的状况也同样存在。不过,能达成一致意见的是,当今的教师群体确实存在很多乱象,这不仅影响了教师群体的形象,也制约了整个中国的现代转型。二、关于发展困境的探究(一)文化激进主义的冲击近代时期,中国国运衰颓,对读书界来说,“救亡图存”压倒一切。对很多人来说,读什么书、怎么读,完全要看现实社会、尤其是现实政治的需要。读书的目的不是为了“修身养性”,而是为了外在的事功;不是为了“内圣”,而是为了“外王”。对于向来重实用、轻理论的国人来说,实现这种转变其实并不太难。只是缺少了冷静、理智的分析,过分强调实用容易导致逻辑混乱,难以保持良性的稳定。无需强调,思想文化的变迁往往要比物质生活、政治制度的更替在速度上要迟缓一些。一旦思想文化界变成了实验场,主导思想一日三变,则教师的“传道者”身份肯定会大受冲击。第一批受到冲击的,是拥有传统知识结构的教师群体。在两次鸦片战争、尤其是中日甲午战争后,传统学术已经被普遍看低,甚至连“中体西用”观点也遭到攻击,而在大约三十年前,它还作为一种革命性思潮引起顽固派的强烈反对;及至新文化运动时期,终于出现“打倒孔家店”的旗号。与此同时,西学开始在中国大行其道。很多人乍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