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三课时课后反思、评析、教学建议范文第三课时课后反思、评析、教学建议范文2022-04-0410:00:02小编:admin(一)优点: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它强调学习活动的实践性,要求通过体验、探究、解决问题等多种学习方式实施课程。所以,就本课时来说,所表现出来的优点有:1、教学目的明确,教学要求具体,教学过程清晰。在买卖中的道德的教学中,执教者主要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首先通过猜商品广告、表演广告及教材P82小品导入本课,通过小文和乐乐对广告的不同看法,使学生体会虚假广告广泛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引导学生展开对相信广告和不相信广告进行一场辩论,使学生正确认识广告,做一个聪明的消费者。其次,通过日常生活中卖方、买方道德行为的实例,让学生谈自身购物时要遵守的诚信的感受,认识到“诚信”既是经商的第一要素,也是做人的根本。最后,执教者以抢答的形式和写“购物小提示”的方法对教学内容进行巩固与反馈检查。整个过程环环相扣。2、符合大纲要求,切合学生实际。本课的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学生对本课内容很感兴趣,学生列举出身边鲜活的事例,并谈出了自己的认识,这些认识在课堂的交流中成为了重要的教育资源,在教师的引导与点拨下,发挥了重要的教育价值。3、教学方法重视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为了更好的达到课程目标,突出本学科的特色,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执教者主要是以调查、讨论、体验等方式来设计和实施整个教学过程。执教者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尽量还原学生的生活。比如:导入部分的录像,把课堂学习带到了每一个学生的日常生活之中。学生汇报自己的购物与广告的关系,更是使学生回归了属于他们自己的生活。在判断广告真假这一环节,设计用辩论的形式进行,加强了学生对广告的认识,培养了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提高了分析能力,极大地引发了他们探究的兴趣。4、结合学科特点,渗透重点内容教育,培养良好习惯。新课程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强调教育回归儿童生活,强调寓教育于学生自主的活动之中。在教学中,执教者通过辩论、交流、讨论、表演等多样的教学形式,努力营造开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现实生活,从多角度感受商业生活中买卖双方的道德问题,真正理解“诚信”的深刻含义。本课题教学案例的教学环节的设计环环相扣,层次分明,将品德教育渗透其中,不断深入、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5、大量开发教学资源。本节课还很重视教学资源的开发与运用,报刊、超市、师生以至学生的家庭等方面的资源十分丰富而且绽放着生活的原色,是对教材的极大补充,这些资源的合理运用,使其价值超越了教材本身,体现了“用教材”而非“教教材”的新课程精神。6、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教学实践,返回来看,正是由于在这一课题的教学通过辩论、交流、讨论、表演、实地录像等多种形式进行,所以学生才能够积极主动参与,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二)不足:1、学生交流不够深入。如在小组以最快速度写一份“购物公约”的这一环节中,执教者要求学生利用看到的录像片段开展小组交流,但学生交流过程中还有一点拘谨,放不开,只限于个别的学生,没有做到每个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执教者应该用自己生动的语言,激起学生大胆交流的热情,将本节课又推向另一个高潮。2、对学生的课堂评价还是做得不够到位。目前的课堂教学都比较重视教师对学生表现的评价,教师适当、到位的评价能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学生的学习活动可以进行得特别富有成效,可以发挥他们学习可能性最高水平。而教师过于平淡的,不够针对性的评价,就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由于一开始的时候,执教者让学生表演自己认识的广告时,执教者仅仅是看和听了学生的表演,而没有给予充分而鼓励的评价。在此已经就不能很好地激起学生学习这节课的热情,在今后的教学中,必须在要加强这一方面的锻炼。3、语言还是不够激情,未能更好地活跃课堂气氛。课堂上,老师必须要用自己的激情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语言要抑扬顿挫,动作要得生动可爱。每个教师都会在教学中形成自己特有的一种教学风格。在课堂中的某些环节里,执教者的激情还是不够,不能更充分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二、课例评析:(海洲片综合科组)王老师的这节课是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第六册第六单元主题三“购物的学问”中的第三课时买卖中的道德的教学。在本节课中,王老师能以扎实的基本功巧妙地从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出发,以听觉、视觉、触觉等感观刺激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整节课的课堂气氛活跃,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这节课“妙”在几个方面:1、在导入新课时,王老师以一个猜谜语的形式让学生根据广告语猜出商品,从而引出“广告”,顺理成章地进入了教学内容。接着初读了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