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让习作充满乐趣——小学作文教学的几点做法陕西省陇县城关镇祁家庄小学景佩佩张会明内容提要:在作文教学中,应解放习作,还学生以自由和轻松,开放训练方式,让习作妙趣横生。在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等能力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兴趣,大胆地进行创新写作,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自己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以下认识:1、游戏体验法;2、阅读拓展法;3、说写结合法;4、想象续写法;5、观察记录法;6、真情倾诉法。关键词:习作观察感悟训练作文不仅是写文章的一种活动,它更是人们认识生活,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而运用语言文字,反映客观现实,表达思想情感,进行创造性劳动的表述过程。作文对生活的反映是体现作者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主观情感体验,它来源于生活,又要超越生活,更重要的是对生活的创新。在作文教学中,应解放习作,还学生以自由和轻松,开放训练方式,让习作妙趣横生。在培养学生观察、思维、表达等能力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兴趣,大胆地进行写作,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那么,怎样灵活多样地进行习作训练?我们结合多年作文教学的实践,谈一点自己浅显的认识。一、游戏体验法在新课标的思想下,确立创新作文的新理念。对小学生的作文不应要求过高。小学生作文训练就是一种练笔,就是玩中体验,体验中写作,就是把玩得有意义、有趣味的体验记录下来。这样一来,作文其实就是一种妙不可言的游戏。在教学时,自己重视每一次游戏,让学生尽情地玩,不带任何负担。在玩后让学生及时回顾自己的玩法,感受,还可以谈谈他人的表现,并整理出来。一个枯燥的理性材料,经过自己的感性体验,显得更具生机。二、阅读拓展法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新课标指出:“作文教学要与阅读教学密切配合,在阅读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的方法。”在阅读中不仅要积累丰富多彩的语言,更重要的是从中可以获得作者布局谋篇的方法,所以我们在阅读中可以从两个不同的方面着手:一是通过阅读,让学生积累文章中生动具体的好词佳句,分析语言,并从中感悟作者遣词造句的奇妙之处。日积月累,达到厚积薄发,妙笔生花。二是要从中学习作者的行文思路,体会表达方法,并指导学生利用该法进行练笔仿写。鲁迅先生曾说:“文章怎样写,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多练,此外别无新的方法。”茅盾也曾说:“模仿可以说是创造的第一步,模仿又是学习的最初形式。”如教学《桂林山水》后,通过阅读明确了方法,知道了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物进行拓展训练。一生在《迷人的校园》中重点抓住了垂柳和花坛进行描写,运用总分总的写法和排比等修辞方法,将一幅美丽动人的校园景色展现在了读者面前。三、说写结合法将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结合起来,同时进行的习作训练是作文教学的又一好方法。让学生根据材料内容,先进行口述,再按要求写下来。即加强口头语言的训练,又提高了书面语言表达能力,逐渐的学生就有了想要充分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动机,教师再加以因势利导,运用扩充句子的办法,引导学生把话说得更生动、准确,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了提高,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这样就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四、想象续写法一篇好的文章往往文完意在,给读者更多的思考和遐想,我们应该抓住学生的思维,顺势助流,及时进行续写。如《穷人》一文学完,学生被桑娜和渔夫的品质深深打动。大家都在思考这穷人的日子将怎么过?会遇到哪些问题?有什么结局呢?针对学生质疑,我要求学生进行续写,给桑娜和渔夫一家人做一个圆满的结局。同学们纷纷表达了自己的意愿。有的学生续到沙皇推翻了,桑娜一家终于苦尽甘来;有的学生续到桑娜和渔夫在以后的艰难岁月里,宁可放弃自己的孩子,也使西蒙的两个孩子功成名就;有的学生续到桑娜和渔夫因劳累过渡不幸离开了孩子们,但他们的孩子仍然互相扶持完成了父母的意愿。……学生们通过自己感悟,既表达了对好人祝福,又成就了一篇佳作。五、观察记录法鲁迅先生说:“要创作,第一要观察。”观察是学生获得作文的主要来源,也是写好作文的基础和前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要先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兴趣,学会按一定顺序观察的方法,在开展观察活动的初期,学生中往往会出现:对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观察时熟视无睹,不留心,不用心,有的图红火,看热闹,看过了事,印象不深;有的不会观察,东瞧瞧,西看看,杂乱无序。针对这些情况,要引导学生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由内到外,由整体到局部,由大处到细节,按顺序观察静物;观察动景时,还要注意开始怎样,后来发生了什么变化,结果、原因如何?在观察中适当加以提问,开拓学生们的思路,引起他们的丰富联想和想象,进而促使学生们的观察兴趣越来越浓,而且条理清楚,不零乱,完整统一。六、真情倾诉法叶圣陶说过:“生活犹如泉源,作文犹如溪流,泉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