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詹天佑教案关于詹天佑教案模板汇总7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詹天佑教案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詹天佑教案篇1学习目标:1、学习本课6个生字的音、形、义,理解“竣工”、“藐视”、“回击”、“赞叹不已”等词语的含义。2、通过詹天佑克服勘测线路、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铁路等困难,体会詹天佑是个杰出、爱国的工程师。3、顺着詹天佑设计挖隧道和“人字形”铁路的思路,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4、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重点:通过詹天佑克服勘测线路、开凿岁到、设计“人字形”铁路等困难,体会詹天佑是个杰出、爱国的工程师。学习难点:詹天佑是如何开凿隧道设计“人字形”铁路的。教时2课时教学方法:讲授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等教具:教学平台自制教学软件第一课时1、介绍时代背景,导入2、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词、词语积累。3、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1)学生齐读课文,思考:这一段写了什么?2)写人的文章第一段都要交代什么?4、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1)男同学齐读课文,女同学思考回答:当时中国的国力不好,为什么一定要自己设计、修筑铁路?2)学生自由讨论5、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詹天佑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接受任务的?说明了什么?2、詹天佑在修铁路的过程中克服了哪些困难?二、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1、出示教学软件,教师范读或听课文录音。2、提问:这一自然段中你有哪些地方不明白的?着重解决:①为什么詹天佑说:“大概”、“差不多”这类说话不应该出自工程人员之口”?②遇到困难的时候,詹天有时怎么想的.?3、指导朗读重点句子。4、从这里看出,你认为詹天佑是个怎么样的人?三、学习第五自然段。1、学生朗读这一段。2、提问:这一自然段中你有哪些地方不明白的?着重解决:①为什么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隧道采用了不同的开凿方法?②这两个隧道的开凿方法又是什么?出示动画演示帮助学生理解。3、从这里看出,你认为詹天佑是个怎么样的人?四、学习课文第六自然段。1、学生自由读这一段。2、提问:这一自然段中你有哪些地方不明白的?着重解决:①火车是怎样沿着人字形铁路爬上青龙桥附近的陡坡的?配合动画演示进行讲解3、从这里看出,你认为詹天佑是个怎么样的人?五、学习课文第七自然段。1、学生齐读这一自然段。2、指导学生理解“竣工”、“藐视”、“回击”、“赞叹不已”等词语的含义。3、提问:为什么外宾看到詹天佑留下的伟大工程都赞叹不已?4、想一想:外宾看到詹天佑留下的伟大工程是怎样赞叹的?5、指导朗读。六、总结全文。1、从以上几段可以看出詹天佑是个怎样的人?2、我们要像詹天佑学习什么?遇到困难该怎么办?(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及爱国主义教育)七、课堂练习:请你给京张铁路取一个名字,来纪念伟大的詹天佑,并用一句话讲一讲你取这个名字的理由。(深化教育)詹天佑教案篇2一、检查预习,整体感知。1、教师引导:课文是以什么来命题的?我们还学过哪些用人物姓名命题的课文?这些课文有什么特点?根据经验你猜测一下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促进新旧知识联系,渗透命题方法,训练同学思维能力。)2、指读课文,结合正音,检查字词情况。交流自学情况,把自身最感动的地方讲给同位听。3、交流课外搜集的詹天佑的相关资料。(沟通课内外联系,丰富知识积累,协助理解人物及课文内容)二、抓住主线,理清脉络。1、考虑:你认为课文是围绕哪句话来展开的.?文章围绕这句话布置了什么内容?2、讨论交流,分段,理清文章层次,概括段落大意。(提纲挈领,摒弃繁琐分析,强调对文章的整体掌握,训练提高同学阅读能力。)三、突出主线,引发探究。1、通过学习,你认为詹天佑是个怎样的人?2、自由交流,简要陈说。(根据课文内容,尊重同学个性体验,为分组探究设下伏笔。)四、分组合作,问题探究。1、教师在合作前提出明确要求。(1)要抓住具体事例,结合自身对重点词句的理解说明自身的问题。(2)组内成员应明确分工,有组织,有秩序,确保合作高效。(3)可按教师提供的问题进行研究或自行设计问题。詹天佑教案篇3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学会本课的10个生字。2.结合上下文理解“阻挠、要挟、竣工、轰动”等词语的意思。3.理解文中的重点句子。4.用“否则、赞叹不已”练习说话。(二)能力训练点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练习加小标题,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3.通过画图、讲解,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4.学习作者先概括后具体的叙述方法,进行写作能力的训练。(三)德育渗透点学习詹天佑的爱国精神,激发学生从小热爱祖国,立志为祖国做贡献的思想感情。(四)美育渗透点让学生理解创新之美,科学之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二、学法引导(一)教师教法组织学生在形式多样的活动中,